但凡是能出書的人,必定是有自己的思考系統,價值標準的人,這樣的作者必定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人。以前總是認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誰要是能做到這句話,一定是個很牛逼的人,然而今天的我們,尤其是已經大學畢業或者在讀研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是走過不少路,而且正常的話,都是讀過不少書的人。可是讀過再多書,聽過再多名師講堂,依然會在看到別人書中的觀點時感到震撼,究其原因,我發現自己總是帶著一種功利的心理去閱讀。讀哲學,希望自己頓悟成為中國的尼采、康德;讀歷史,告誡自己千萬別重蹈覆轍別人的悲劇;讀人物傳記,多希望自己也能屌絲逆襲,借他人之經歷,勵自己的志。然而今天我認為,如果志需要勵才能擁有,那真是不要也罷。我最經常做的事情是在微博上看各種財經大V對股市的判斷,希望從中獲利和避開股市的大跌。殊不知在此過程中,閱讀的意義已經變成了一個自主接受他人洗腦的過程。這種結果表現為:發生些社會新聞先看評論,然后選擇站隊,根據輿論偏向把自己變成了墻頭草,搖擺不定。
小學時候的自己,我還是一個有主見且意志堅定的人。譬如說我慫恿我哥偷我爸媽的錢去打游戲機,然后回來都是他挨揍;小學畢業我自己偷摸著報名去市里初中讀書,幸好成績那時候不錯沒有丟人;初二下學期又早戀,憑著自己看過的基本校園愛情小說,覺得自己對愛情看的很透徹,并且始終秉持“海可枯,石可爛,天可崩,地可裂,唯獨愛情不能變”的理念,成績從班里前五名下滑到十幾名,最終不知怎么得就崩盤了,結果很慘痛,讓我終身難忘,在初三的時候轉到一個鄉村中學,不過最后折騰來折騰去我還是回了原來的市里讀高中,也正是那次早戀,讓我從一個本應該考清華北大的人,最終高考讀了個三本,當然我不是說三本不好,我只是覺得如果不早戀,不擅作主張、假裝成熟,我混的應該比現在好。
后來上了高中,學習怎么也不趕趟了,以前那些比肩的同學已經甩我幾條街,現在看來是因為我從一個初中就看書到凌晨三點的刻苦型學生,變成了一個天天想著怎么才能快速學會的投機取巧型學生。自以為有捷徑就想要抄小路,卻不知任何捷徑其實都是走彎路,只有解決那些迎面而來的難題,才是走直線。
當初那么個性的我,現在已經變成一個性格和身材同樣圓潤的胖子。也許是棱角已經被社會磨得差不多了,但是還是想回歸個性,擁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把這個思想系統的描述出來,因為我現在明白:贊同別人的觀點,并不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和別人是一樣的,而是別人思考出了我們本身也需要思考的東西,就像坐在同一個考場上,有人解出了同樣的難題一樣,閱讀,只是瀏覽別人的世界,創作,才是建立自己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