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英語作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本質是溝通交流。
而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社會生活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科技發(fā)展日益迅猛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素質教育口號喊了多年后,如今,“啞巴英語”現(xiàn)象仍然是中國英語教學的痼疾。
在填鴨式的應試教育體制下,中國學生學英語長期受到了錯誤的引導:一直把英語當作一門知識來學,而不是將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來使用。
到最后,學了十幾二十年英語,通過了各種考試,拿到了各類證書,仍舊無法開口用英語與人交流。
我也曾是其中一員。
02
我正式下決心學英語是在大三。
那時,我開始意識到英語口語的重要性。英語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而我的英語仍舊是令人尷尬的“啞巴英語”。
我決定改變這種恥辱的現(xiàn)狀。
在研究了若干英語口語的學習方法,了解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和特點后,我立即行動,果斷把之前學習的英語知識全部劃歸為零,從音標扎扎實實學起。
每天清晨六點,我?guī)е鴱妥x機準時出現(xiàn)在校園那片靜謐的小樹林,操練音標。
我的做法是選擇一本配有磁帶的專業(yè)美式音標書籍,以一個句子為單元,先在這個句子的每個單詞上標注音標,然后反復聽磁帶,大聲讀出來,反復模仿,錄音對比,確保每個音標發(fā)準確,每個單詞讀標準。將各個單詞突破后,再以這個句子為目標,反復大聲練習,速度不斷加快,挑戰(zhàn)到自己最快的極限,直至形成口腔記憶。最后,當我脫口而出這些被我操練了若干遍的每個句子時,我能保證它們都是標準的,正確的。
記得為了練習短元音[i]?、長元音[i:]和后鼻音?[?],確保元音飽滿,嘴型到位,“Seeing is believing?”(眼見為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句子,我操練了不下800遍。現(xiàn)在這個句子已然刻入我的生命,永遠無法忘記。
在操練英語的過程中,由于本人太專注、太投入、聲音太洪亮,影響了前來小樹林約會的情侶們,攪亂了他們幽會的氛圍和興致。每每他們路過我的操練地盤時,眼神中總透露出滿滿的不解與怨怒,仿佛在說:這人是不是瘋子,有病!
就這樣,在被別人當作“瘋子”、“神經病”的日子里,我突破了發(fā)音。
03
接下來是不斷開口說,大量刻意練習的階段。
在系統(tǒng)學完音標,解決發(fā)音問題后,我有了開口說英語的自信。
為了抓住一切能開口練英語的機會,我經常跑到外國語學院蹭外教課,參加各種英語角活動。
甚至在外國人經常出沒的地方圍追堵截,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說英語。
那段時間,看到外國人簡直就像看到寶藏,兩眼放光。
記得有一次在沃爾瑪買東西,遇到一個外國人,我自然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不斷創(chuàng)造各種話題和她攀談,最后我倆里三圈外三圈把沃爾瑪逛了個底朝天,待她買單離開,我也忘記自己本來要買啥了,然而這已經不重要了。
在找不到人陪練的日子,我就看原版美劇練聽說。
我主要以《走遍美國》(Family Album U.S.A.)為練習素材。
雖然這套教材年代有些久遠,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套非常優(yōu)秀,非常經典的口語教材,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走遍美國》故事情節(jié)以電視劇集的形式展示,展現(xiàn)了美國的家庭生活和美國的傳統(tǒng)文化,覆蓋的話題從問路、看病、工作、旅行到約會等,風趣幽默又很貼近生活,而且每集不到10分鐘,語速適中,非常適合模仿。
我當時就是用這套教材進行精聽,一字一句反復聽寫,逐字逐句不斷模仿,在聽說方面取得了很明顯的進步。
此外,為練習泛聽,營造說英語的氛圍,保持語感,我養(yǎng)成了堅持看美劇的習慣。
最喜歡的美劇是《絕望主婦》(Desperate Housewives)。
當時很多英語專業(yè)的同學向我推薦《老友記》(Friends),但對比后我本人更喜歡前者,原因是《絕望主婦》里的日常會話句型更豐富多彩、句式更復雜多變,很多日常表達和我們的實際生活更貼合,語速語調也更易于模仿。
在看美劇時,我推薦第一遍先看英文字幕,然后過渡到無字幕,聽不懂的地方就猜大意,猜劇情。建議不要看中英字幕或中文字幕的版本,這樣對英語學習沒有任何幫助,純屬消遣,等于白看。
在看劇過程中,如果看到一些經典地道的表達或者俚語時我會記在筆記本上,然后試著自己造句,找機會用出去,直到把這個句子變成自己的。詞匯和句型慢慢積累多了,在和別人交流時,當遇到合適的場景時,這些詞匯和句子就會自動蹦出來,為我所用。
04
大四開學,由于提前一年修完了大學四年的所有學分,我只身前往上海,正式開始找工作之旅。
記得到上海當天,在二號線地鐵上,站在我旁邊的兩個中國人模樣的職業(yè)女性在用英語交談。
我很好奇,心想為什么中國人之間要用英語交流呢?
然后我轉念一想,“嘿,說英語,咱也會??!”
于是,我加入了她們,得知她們是新加坡人,在上海工作。
后來,我們互留了聯(lián)系方式,她們幫我分析了在上海各種職業(yè)選擇的發(fā)展前景,給予了我很多關于在上海找工作的好建議,這對于當時還未畢業(yè)的我來說,非常及時、寶貴,為我后來順利找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
這是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真正內涵。
如果我不會說英語,那么我會和大多數人一樣視若無睹,把地鐵上兩位新加坡人的英語對話當做是和我沒半毛錢關系的“噪音”,而不是我可以參與進去能抓住的“機會”。
現(xiàn)在,由于變換了工作,英語完全派不上用場了,但是我仍堅持用碎片化時間不斷地磨耳,磨嘴。比如在開車、整理家務時聽口語天天練(Lily English)和圓桌會議(Round Table)等有聲欄目,有閑暇時間就聽聽美劇練練聽寫,想說英語時就在各類英語APP上找人練習。
語言學習是終生持續(xù)的過程,永遠不可能一勞永逸,也永遠沒有大功告成的一天,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懈怠。有過英語學習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老師知道;三天不練,大家知道。
05
對于英語學習,我不贊成花太多時間去研究學習方法。在我看來,英語學習,尤其是口語,是沒有太多學習方法的。
再“高大上”的方法論,最后的落腳點無非都是:不斷的模仿,大量的重復,大量的刻意練習!
我認為,語言學習就是身體記憶的一個過程,需要反復記憶、反復練習、反復使用。具體來說,就是不斷地磨嘴,磨耳,直至形成口腔記憶,脫口而出。
這當然需要投入大量時間。
然而,我認為這也是最有效,最扎實,打基礎最牢固的學習方法。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在英語口語實踐中的經驗和感受,并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我本人也從來不迷信任何學習方法。
我只相信行動的力量。
只要確定要做一件事,我就會馬上行動,在行動中去檢驗、去摸索、去調整,直至形成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有人可能會問:“作為一個女生,在練習英語的過程中,你為何能這么放得開,不怕丟臉,沒有任何面子包袱呢?”
我的回答如下:
我在很早就意識到,面子是世界上最小的事。當我力量還很弱小的時候,根本不會有人注意我,在乎我,因此面子又丟給誰看呢?在這個世界上,大家都很忙,每個人最在乎的都是自己,所以別給自己加太多的戲碼。
就像臺灣作家張德芬老師說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將面子放下,放開手腳,丟掉束縛,去追尋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
最后,用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尾:
How you do one thing is how you do everything.
你做一件事情的方式,就是你做所有事情的方式。
------Not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