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懼怕你的懼怕
閉上眼,想象,此刻深處黝黑的森林,漫無目的地行走,耳邊吹過的風,如狼吟熊吼,卷起一陣陣惡寒,游蕩在身側。
月光照射下忽明忽暗的倒影,打在枝葉交錯上,站在微弱光影下的你,仿佛早已是虎口的盤中餐,等待被捕的那一瞬。
但其實,什么都沒有。
那聳人聽聞的風聲,也許是氣流遇到了阻礙物,比如塵埃,比如樹枝,因而產生了漩渦,帶起了震動,發出聲響。
那仿佛被緊盯著的視線,來自于內心深處,存留著的基因,對于未知事物的警惕。
有時候,那些恐懼害怕,并非與表面所看到的事物,達成共謀。他們也許,還是被誣陷的那一方。
被內在的黑影,披上不同角色的演出服,上演一幕又一幕,精彩的故事。
02 情緒黑洞,是個神奇的事物
它猶如哈利波特中的博古特,為你展現靈魂深處的懼意。
又如攝魂怪一般,稀釋你的養分,隨著空氣侵蝕你的神經感官。讓你因恐懼,變得小心翼翼,麻木而僵化。
最近在看一本書《媽媽及生命的意義》,歐文亞隆,一本談論死亡恐懼的自傳式小說。
文中,在一次團體治療里,來訪者的狀態,影響到了他的情緒。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次醫療團體中。一共五位團體成員:
輪椅上的馬丁,自殺未遂癱瘓的桃樂絲,兩位厭食癥女性羅莎和卡羅,以及帶著蕾絲帽患有昆蟲體感的梅格諾莉亞。
他們身上都帶著各自的黑色污漬,來到這里,帶著一絲渺小的希望,來表達自己的無能。
因而,起初的團體開展,并不容易。
大家都早已沉浸在自己的悲傷系統中,無法抬頭。
還好,一切雖難,在亞隆適時的調動下,在向著不錯的方向開展。
馬丁因生理狀態越來越差,而感到價值喪失,不被人需要,蜷縮在自己涂抹的漆黑世界里。
但在團體中,他的敏銳,為多方的對話進行解釋與回應,為團體帶來有效的進展,這一刻,他的價值感回升。
羅莎,受制于厭食癥的偏執中,無法逃離,需要裹著厚重的衣物,讓人忘卻她的瘦弱。
但在團體中,她的勇于表達,獲得了被他人所了解的需求。
到這里,團體的作用正在向不錯的方向延伸,亞隆也從中感受到自己在幫助他們。
而梅格諾莉亞,不知根源的癱瘓和皮膚瘙癢,讓她備受折磨。
在團體中,雖然在盡力,一直表現自己固有的角色,助人。幫助羅莎去化解厭食帶來的固執,去看到她身上的閃光點。但卻不能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
面對她,亞隆感受到自己的無力與虛偽。看似在團體中幫助她找到了癥結,但卻無濟于事。開始產生了對自己的憤怒與憤慨。
然后他不斷地往下走,分析自己的感受和感覺。
他察覺,在梅格諾莉亞身上,她的微笑,她的手臂,是母親的樣貌。他對她矛盾的情緒狀態,來自于自身的情感。
梅格諾莉亞,在亞隆心中代表著一類人,道德高尚的母親。
這類人,是被捧在道德模范上的人群,仿佛不怕疼痛,不畏險阻。但真實的世界,并非如此。
他們會恐懼,會絕望,會憤恨,會怨恨,那些我們作為人該有的負向情緒,他們也有,只是他們故意不表露,或者舍棄。
而亞隆這份被激發的復雜感受,就源于此。
他受到這類人群的影響,經受著他們的愛恨折磨,在團體中的那一刻,亞隆給梅格諾莉亞賦予了虛影,打破了治療的原則,帶上個人情緒色彩,進行對他人的防御剝離。
以便讓她保留母親的角色,依然穿著道德高尚的外衣,以此來安撫自己因失去母親,而產生的無措與失落。
梅格諾莉亞帶來的波瀾,讓亞隆得以看到自身的黑洞。
直面自己的黑暗,努力挖掘那最深的阻礙,猶如在漆黑森林中,堅毅而勇敢的獵人。
也許你會說,這是你們身為心理咨詢師該有的職業修養,去習慣性地探索自我,和內在的自我對話。
但我想說,這份能力,如果放到每一個人身上,也并非難事。
03 自省感受,是成長的基礎
讀書時代,老師常說:“要學習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當時我們被教育要反省自己做錯的地方,做得不夠的地方,以此來自我成長。
一開始挺有趣的,但時間一長,會有強烈的受挫感,產生自我攻擊,仿佛自己事事不如人。
是以,現在我對此,有一個新的想法。
對自己不足之處的自省,是高級能力,是當我們可以分清情緒感受之后,才能進行的成長方式。
而自省的初級階段,需要的,只是自省自我的感受,認可和接納它們的存在。
就像亞隆在面對梅格諾莉亞時,若他對自己的難受,自責,焦慮不安,是以否認。
那么深藏在亞隆心中,對于母親的情感將再一次被淹沒在情緒的浪潮中,直到它再起洶涌的波瀾,不得不面對。
去面對他們并不容易,但置之不理,不意味著會消失。
前幾年,我也深處死亡焦慮的恐懼之中。
源于母親身體的不適,卻由于害怕見醫生,不斷地推托,眼看她越發的消瘦,無濟于事。
恐懼感,瀕死感不斷的加劇,不斷地會做夢,夢到自己牙齒掉了,或者滿口的牙齒都碎了,或者被拔掉了。
正好在學習CBT的治療方法,于是活學活用地搬到自己身上,去分析自己現階段的恐懼是什么,我的表現行為是什么,然后一步一步去拆解,走向我的核心信念。
04 直面自己的黑洞,讓它無處可躲
當你就有底氣去處理它們,去拆解他們外在的虛殼。
例如我上述的例子,直面恐懼后,內心就有力量去對恐懼進行拆解。
把恐懼拆分為:內在的恐懼,外在的恐懼。
1 內在的恐懼,源于對于死亡的恐懼,源于不可控的恐懼。
死亡的恐懼,這是生而為人,必然會存在的一種恐懼,我無法把它消除,只能消減,程度降低。
不可控的恐懼,要完全可控,也并非現實,只能盡力去把事件范圍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框架中,同時做好未知的心理預案。
2 外在的恐懼,源于母親的恐懼,影響到了我,使我的焦慮和恐懼不斷加深。
進而再進行細分,她恐懼中,害怕醫院的比重占多少,害怕看醫生的比重占多少,害怕生病吃藥受苦的比重又是多少。
上述的大框架分析,我用了兩個晚上去確立,后續的細枝末節,是在不斷的覺察自我,和母親溝通中再進行整理。
當恐懼被細化賦予新的定義,你的恐懼不再是胡亂一團的云霧,漂浮在上空,等待不可預知的雷電閃過。
在慢慢的溝通下,加上母親的感受不斷被承接,感受周圍人對于她當下的狀態,不只是焦慮和恐懼,還有關心和愛護。
當再一次身體出現不適時,爸爸陪著她去見了醫生,檢查出是甲亢,乖乖開始吃藥。
有了這一次的經歷,當后來母親因為吃藥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煩躁時,我才能夠,不被她的情緒卷入。可以暫時地隔開自己的恐懼,先去協助她面對害怕與焦慮。
05 無需戰勝黑洞
到這里,我想以歐文亞隆書里的這則故事,和我自身的經歷,表達這樣的一個想法:
情緒黑洞的存在,事出有因。
若它開始成為影子,撩撥你的一舉一動。
首先,請鼓起勇氣,承認它的存在。
承認不意味著要先去解決它,要去和它對抗。
承認,只是不讓它逃走,流竄進更深的密道叢林。
接受它的存在,才能去分析,它的組成,它的構造,它的形態。
而這,也是心理咨詢中,我們會進行的工作流程。
有時候,我們并非要打贏黑洞,讓它永遠不再出現。
因為恐懼害怕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遠離危險
和黑洞,和平相處,
利用黑洞,探索未知的自我
是我們面對它,分析它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