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周末都有一天是不出門的,因為要在家打掃衛(wèi)生,收拾房間。說起收拾,不知道你會不會和我有同樣的感受,仿佛這是一件永遠也完不成的事情。每次打掃完,干凈整潔房間仿佛在閃閃發(fā)光,也像是整理心情,感覺瞬間就會好很多。
遇上今天放半天假,又把小房間徹徹底底收拾一遍擦了一遍地,鋪完地毯,曬著太陽,攤開書,我很享受這種生活。
一到周末就投入打掃大業(yè),心情也不斷在興奮與沮喪之間循環(huán)往復。有沒有一種方法,是一旦收拾好就不會臟不會亂的呢?
臟,我想除了勤打掃是沒辦法應付了。畢竟,我們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當中。至于亂,無非就是東西太多,沒有條理而已,已經(jīng)有無數(shù)的整理書在教我們怎么做。“不持有的生活”、“斷舍離”,比起這些看似高深的概念,想到去年看的這本《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整理時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心動,有這么可愛的理由,說實話,心動著實說不上,但是,心里多少會很舒服,很享受。
但其實,這是一件相當嚴肅的事情。作者近藤麻理惠從五歲就熱愛整理,十五歲起就苦心鉆研各種整理術,然而她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整理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教養(yǎng)。在她看來,“會整理的人”不僅僅是指具備物理上的收納技巧,更要培養(yǎng)一種正確的整理心態(tài)。
受某同學影響,從喜歡整理東西,到斷舍離執(zhí)行者也有些年頭了,也算是有些心得體會。
整理之前,最先要思考的是“理想的生活”。
“磨刀不誤砍柴工”,行動之前先思考。問問自己,你到底想要借由整理得到什么呢?你擁有什么物品,等于擁有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整理不是不經(jīng)思考地把東西收起來,而是要看清楚自己“在整理好的房間里生活的樣子”。喜歡什么樣的家具、器物,為什么會喜歡它呢?不斷追問下去,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丟東西,還是買東西,最終都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幸福。只有明白了自己在追求怎樣的生活,你的整理才會有動力,有標準。
留下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丟掉不心動的東西。
大部分人判斷一件東西該不該留下,都會以是否有用為標準。這點其實做到比較困難,尤其是對于剛開始時期。但麻理惠認為,心動才是唯一的標準。很多東西只是看似有用而已。比如一件衣服,你覺得總有一天能穿得上吧,但它并不讓你心動,回想一下,你穿過它幾次呢?既然不喜歡,那就快速決斷,勇敢地放棄,你的時間和空間才不會被它們所耗費。周圍只縈繞讓自己心動的事物,這是一種多么快樂的理想人生啊。其實做到這一點很難嗎?只要將所有不喜歡的東西都丟掉就好了。
整理房間之后,你才會發(fā)現(xiàn)心中真正的渴望。
書中有個例子,有位姑娘在整理自己書架,只留下讓自己心動的書之后,發(fā)現(xiàn)這些書竟然全都是關于社會福利方面的。而為了升職考試買的各種英語和考證的教材,全都被她扔掉了。借由這次整理,她想起了自己以前做過的保姆義工,想到自己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媽媽和孩子都安心的社會。于是,她逐漸轉(zhuǎn)換軌道,后來開了自己的保姆公司。整理家里,其實也就順便整理了自己的過去,而且從中明確地了解到人生中什么是必要、什么是不必要,什么該做、什么又該戒。整理之后,有人辭職,有人離婚,也有人更加熱愛自己現(xiàn)有的工作和生活。
如何分辨真正重要的東西?
“不心動的東西”就丟掉,看似簡單,但很多人卻做不到。牽絆他們的,無非兩點,一是對過去的執(zhí)著,一是對未來的不安。“這是前男友送我的禮物,他當時對我真好啊……”“這個東西現(xiàn)在雖然用不上,但說不定總有一天用得上呢。”這種情緒又何止在整理東西時存在呢,找工作,跟人交往,我們無不受困于這兩種想法,看不清楚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其實,無論整理物品,還是整理生活,都是透過與自己對話,找到或留下真正讓你怦然心動的。比起收藏回憶,不如愛惜現(xiàn)在的自己。丟掉不必要的雜物,才能找回人生決斷力。在整理的魔法中,我們孕育出人生的自識與自信,然后把更多的時間和熱忱,投注在真正讓自己心動的事業(yè)上。
真正的人生,從整理之后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