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毓秀松堅操,芳寺鐘聲及遠方。
清澗漁翁俗塵少,山亭隱士利名忘。
甘棠曉讀經和史,獨石時耕禾與桑。
西嶺晴云佳樹靄,龜山夕照鏡霞光。
——上甘棠八景·清·何應龍
720年,契丹侵犯營州,唐玄宗發關中兵救援,欽定周氏如錫、如鏑兄弟掛印南征。737年,契丹平定。十幾年過去,周氏兄弟皆年邁,而朝局未穩,戰亂四起,二人決定讓自己的子嗣避世離難。兄弟二人有兒子24個,因族內排行為“宏”,因此人稱“二十四宏”。為了讓周氏家族得以延續,繁榮昌盛,二十四子以寧遠縣大陽洞為中心,分脈到永明十一宏,寧遠四宏,道縣二宏,恭城二宏,富川一宏,長沙一宏,韶州二宏,回山東青州一宏。擇地落籍永明的即有甘棠一地。發展至今,上甘棠村的周氏后裔已有450戶,1700余人。
古上甘棠村有雌雄二水,于村前交匯、環繞。雄水即謝水,發源于都寵嶺雄川源,源于高山雨水;雌水即沐水,源于石灰巖地下水。村前環繞清澈的謝沐河,村后有逶迤的屏峰翠巒,山環水抱,確是一方風水寶地。
若是站于高處俯瞰,會有更驚奇的發現。村莊依山之處,青瓦疊沓,是為“黑”;而河流環抱之處,田地片片,是為“白”。黑白鑲嵌,合起來就如同一副完整的八卦圖。
如同古代城鎮一般,上甘棠村也有自己的護城河,也就是謝沐河。曾經謝沐河上有三橋,一為石拱橋,另外兩座為吊橋。由于歷史原因,兩座吊橋現已拆除,只余一座三孔石拱橋,名為:步瀛橋。據介紹該橋始建于宋靖康元年,傳說新橋舉行踩橋儀式時,正值八仙云游至此便下凡踩橋,被鐵拐李踩塌了半邊橋,人們愁容滿面。鐵拐李卻大笑道:只塌了半邊是座好橋,以后橋上每落下一塊大石頭,村里就出一名七品以上的大官。此后橋上陸續落下101塊大石頭,上甘棠村果真出了101名七品以上大官。
村里的人說,如今橋上再也沒有掉下過石頭,村里也就再沒出過人才。不知是橋影響了人,還是人太過信橋?
步瀛橋頭,有一棟古老的閣樓——文昌閣。
聽老一輩人說,多年前文昌閣是一個和尚廟,曾經龍生九子,一子便留在了太極村文昌閣里。這里原也是個出家人修煉之地,后戰亂頻起,僧人被逐,法器佛像熔煉成為武器,這處出世之地,再不復存。
如今文昌閣里墻壁上仍留有古時的神獸、仙人、妖魔彩繪,卻被改用作了小學——上甘棠小學。半腐朽的木樓梯嘎吱作響,鬼神傳聞滿校飄散,還有墻上的彩繪佐證,不知在里面上學的小朋友到底是何感受。
上甘棠周氏共有十族人,每一族自主干道分支一條次干道至住房,在每一條次干道與主干道交叉處,建有各族的門樓,故有“九家門樓十家廳”。
根據各族門樓的建制和修筑精美程度,便可看出這族人中是否出過大官,是否也曾是個名門望戶。
周氏上甘棠村,在鼎盛之時,也曾是個繁華之地。每到趕集之日,周邊的村都會相聚來此地,交換日常所需物品。因此,在村內形成了一條商業街,如今商業街仍在,依舊行使著自己最原始的職能。
今天,學堂仍在,門樓仍在,古街仍在,只是繁華已逝,只余平靜的古村生活。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青。
村西南有一天然石亭,名為月陂亭,古驛道穿亭而過。在月陂亭數十米長的石壁上,鐫刻有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24方石刻。
其中,有頌揚家族風光時代的功德碑,有關心百姓生活的勸諭文,有文人觸景生情而作之感懷詩,有贊頌上甘棠村風景的八景詩等等。
這些不僅是周氏家族在一千多年的時光里為自己家族鐫刻下的家譜,也是古代鄉村文化、民俗的重要記錄。
上甘棠村,這個典型的受儒家思想深刻影響的古村落,就像是我國封建社會里最小社會單元的縮影。以血緣為紐帶,形成一個獨立完整的生活圈。但在其中,仍然尊卑分明,官則居高樓,貧則居茅屋。因此耕讀并重,希望以各種人為努力或信仰寄托,來讓自己的子孫出人頭地,光耀門楣,不僅僅是出將入相,更是雕梁畫棟,以示鄉里。
的確,最能形象具體表現中國文化之人文精神的,莫過于中國建筑。
——李約瑟《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