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什么?幾次科技革命從蒸汽機械,到電力工程,到信息科技。科學技術往往代表著更加先進的生產力,促進社會結構的一步一步變革。掌握著科技變革的趨勢在現今意味著越有機會引領世界的浪潮,正如吳軍博士在《浪潮之巔》所說“近一百多年來,總有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站雜技術革命的浪尖。在這十幾年間,他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要趕上下一波浪潮的來臨意味著你需要對未來進行預測,需要知道什么時候“起風”,知道“風口”在哪。凱文○凱利在《必然》12章中使用了12個動詞現在分詞,每一個動詞代表這一種科技力量,他認為這些力量將會塑造未來三十年。這些動詞分別是: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動(Flowing)、屏讀(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過濾(Filertring)、重混(Remixing)、互動(Interacting)、追蹤(Tracking)、提問(Questioning),以及開始(Beginning)。
1.形成
所有的事物都在緩慢的分崩離析,即便比特組成的無形世界也在分解。新的事物不斷的形成。未來的科技將會是一系列無盡的升級,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作為“菜鳥”的身份我們應該不斷的升級,并留意這些正在形成的過程,不要懊惱過去30年沒有抓住機會,而應該意識到我們正站在偉大時代的開端。
2.知化
廉價、強大、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將擁有“改變一切”的力量。它將是輕巧、嵌入式、沒有固定形態,而且可應用于各個領域:攝影、虛擬化學實驗室、語言、投資決策。另外正像谷歌這樣的大公司也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并利用用搜索引擎改善人工智能的能力。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依賴于三大突破:廉價的并行計算+大數據+更好的算法。
3.流動
在數字經濟時代,我們已經進入了流(the Flows)階段,不單單是數字商品免費的流動,連實體產品也在以流動的方式進行服務或出售(Uber)。我們真正從之前的日日清模型切換到實時模式。當復制品免費的時候,你就要去銷售那些無法復制的東西,凱文凱利認為,至少有8種價值,人們愿意為免費的東西去付費:①即時性;②個性化;③解釋性(解釋文檔、或技術支持);④可靠性(正版和權威);⑤獲取權;⑥實體化;⑦可贊助;⑧可尋性。
4.屏讀
內容載體從古代的口頭相傳到后來的大規模文字圖書記錄(書籍之民),到現在的通過屏幕展示(屏幕之民),越來越多的數字屏幕將在我們的生活中閃爍。這時候,真相并非來自權威,而是由受眾自己一個碎片一個碎片的拼接出來,屏幕之民創造自己的內容,構建自己的真相。屏讀的方式是對文字的一種釋放,相比紙書而言,更容易進行批注、編輯、收藏、總結、分享、傳播。這也使得閱讀將會變得更加社交化可以與人討論、編輯、獲得靈感。借助于超鏈接,網絡也將成為一個萬能圖書館。
5.使用
對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經那樣重要,而對事物的使用則比以往更加重要。這將是一種從“擁有你所購買的”到“使用你所訂閱的”轉變。
在我們向使用權靠攏并遠離所有權的長期進程中,有五個深層的科技發展趨勢起著推動促進作用。
①減物質化:數字科技通過加速產品向服務轉變來促進減物質化趨勢。服務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種不間斷的關系,使用模式將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拉得更近。
②按需使用的即時性:使用性也意味著使用新事物時要做到近乎即時的傳遞。
③去中心化:長距離即時通信的技術手段促成了這個去中心化的時代,從中心化的組織向更為扁平化的互聯網世界轉變。
④平臺協同:平臺是由一個企業創建的基地,使得其他企業可以在其基礎上創建產品和服務。
⑤云端:云端的核心是動態分布的,它的記憶和工作是以大量后備存儲的方式在眾多芯片里。
在未來的30年里,減物質化、去中心化、即時性、平臺協同和云端的發展將持續強勢發展。只要科技進步使得通信成本、計算成本繼續下降,這些趨勢都是必然。
6.共享
隨著人們協同程度的增加,群體從只需最低程度協同的共享起步,而后進步到合作,再然后是協作,最終到達集體主義。谷歌就是一家受益于集體主義的公司,谷歌利用各類公司和業余網頁制作者所創建的各種鏈接,并基于大數據分析后向所有鏈接賦予權重。一位普通用戶的每次點擊都在為那個網頁的有效性進行投票。所以僅需使用谷歌,粉絲們就會將谷歌變得越來越好,并且具有更大的經濟價值。
等級架構向網絡架構轉變,中心化的領導機制向去中心化的網絡機制轉變,這是過去30年主要的文化進程,而這一過程還并沒有停止。這股自上而下的力量將會把我們帶的更遠。然而僅有底層力量是不夠的,我們仍需一點點自上而下的干預。如,Facebook通過智能算法過濾自下而上的新聞洪流,維基百科針對部分文章引入高級編輯評審等流程確保文章的高質量。
7.過濾
各類信息流的在不斷膨脹,但我們消費信息的時間有限。這時,我們就需要借助各種各樣的辦法,對鋪在面前的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進行篩選。很多過濾方法比較傳統,但依舊發揮著作用,如權威人士、父母、老師的篩選,政府或管理者的限制,媒介的選擇,品牌的影響力,朋友的推薦,以及根據自身喜好和判斷進行過濾。但隨著各類選擇的急劇增長,我們需要發明出更多類型的過濾方法。當所有商品的費用在向零靠近時,唯一一件還在增加費用支出的事情就是人類的體驗,這是無法被復制的。除體驗以外的每樣東西都在逐漸變得商品化,逐漸變得可以過濾掉。
8.重混
研究經濟增長理論的經濟學家保羅·羅默認為真正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并非來自于新資源的發現和利用,而是源自于將已有的資源重新安排后使其產生更大的價值。研究技術增長的經濟學家布萊恩·亞瑟指出,所有的新技術都源于已有技術的組合。適用于經濟增長和技術增長的事實也適用于媒介增長,多種媒介形式的重混可能會產生更新型的媒介形式。如,同人小說、短視頻等。
9.互動
能“擾亂”社會發展的第一個技術平臺是個人電腦,第二個是手機,下一代顛覆性的平臺就是虛擬現實。虛擬現實技術塑造的強烈現實感會將原本互相矛盾對立的兩種特征(提升真實感、將假象發揮到極致)放大。隨著虛擬現實的發展,我們會拓展更多可以與之互動的事物,其拓展將遵循三個方向推進:
①我們會繼續給自己制造的事物添加新的傳感器和感官功能;
②互動發生的區域將會繼續向我們靠近;
③最大程度的互動會要求我們跳入到技術本身。
未來的技術發展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新型互動方式的發掘。但高互動性也會帶來一定的學習成本,想要互動,就需要掌握技能,學會配合,多加體驗,并加強學習。
10追蹤
在信息流社會中,我們自身的各項行為和狀態都會被追蹤、被量化,形成我們的“生活記錄”,使用“生活記錄”,會有以下四條好處:
它可以監控我們身體的各項健康指標,并給予預警,或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
它可以給我們提供記憶,如曾經參與的事、交往的人、去過的地方等;
它提供你行為的完整存檔,深層次的分析幫助你提升效率和創造力;
它能提供一種組織、構造以及解讀你自身生活的方式。
無休止的追蹤的是一種必然,現在只是一個開始。經過人工智能的追蹤、解析和知化,這片浩瀚的信息“原子海洋”會被塑造出上百種新形態、新奇產品以及創新服務。
11提問
在現代文化與技術體系中,技術元素正通過不斷發明新的社會結構加速創造新的“不可能”的事物。一項技術或工具的顛覆性越強,它生成的問題越具有顛覆性。我們可以預計,人工智能、基因操控、量子計算這些近在咫尺的未來技術將接二連三的釋放新的重要問題,即我們從沒有想過要問的問題。
12.開始
這些年里,人類這個物種開始將所有的地區、過程、人口、人工制品、傳感器、事實和概念等編織成一張復雜到難以想象的巨網。在這個巨網中,包含了所有人的集體智能、所有機器的集體行為、自然界的智能相結合形成的整體以及出現在這個整體中的任何行為,KK把它稱之為霍洛斯。
《黑天鵝》中塔勒布說在充滿黑天鵝事件的極端斯坦世界里,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而凱文凱利的《必然》卻洋洋灑灑用了12個動詞概括科技進程。那這兩種觀點矛看嗎?其實不然,與其說是兩種對立的觀點,倒不如說是看世界的兩個側面。舉個例子,在《超級女聲》這檔節目里,誰也不知道誰會一夜成名,這完全是不可預測的,但真人選修節目,觀眾走到臺前卻是電視娛樂節目的趨勢,某種程度上還是可以預測的。黑天鵝揭示了世界的復雜性與隨機性,并提醒人們永遠不要低估小概率事件帶來巨大影響。而我們不像生活在三體人的世界里,無法測出恒紀元與亂紀元的時間規律,如果沒有“黑天鵝”,太陽還是東升西落,朋友圈還在代購轉發。起碼看清世界的發展趨勢,有助于我們更有準備的經歷下一波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