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那英與哈林戰隊對決,開場秀那英隊明顯略勝一籌。雖不知演出實際編排時,導師投入是否差別很大,但從一個觀眾的角度,我真實感受到了那英的"用心"。
無論從哪個角度,音樂、學員還是對手,都可以說,這是一個完美的"開場"。
那英戰隊的開場,以“致敬哈林”為主題,音樂編排風格多樣,而非局限她在抒情歌的優勢,各類曲風兼容并蓄,亦可凸顯學員特色,導師的表演退居其次,等等...??傊?,整個表演一氣呵成,讓人眼前一亮。于是乎,哈林的現場回應,多少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我喜歡"盲選"賽式,原因不外乎:立足于嗓音、唱功、旋律、曲風,規避歌手長相、臺風的偏好,選出真正的"好聲音"或"好歌聲"。對于苦苦奮斗若干年,在長相、舞臺表現力有短板的學員而言,無疑可以增加嶄露頭角的機會,是他們掙扎于音樂夢想邊緣的"救命稻草"。
只是,看過若干屆好聲音以及第一期新歌聲比賽后,我竟然得出了一個讓自己也十分意外的結論:嗨,藝術這東西,大多還是靠天賦。比如周杰倫的高辨識度的耳朵,又比如本場首輪比賽的兩位小學員。
以首輪PK的兩位姑娘為例,李佩玲馬來西亞華裔16歲vs.王闖布依族19歲,都屬于年紀很小,卻唱功了得。
巧的是,兩首所選歌曲"Fight? song"與"逃亡",唱的都是"人生努力"的主題。
王闖的嗓音,很有辨識度,能唱出自己的味道;而李佩玲的嗓音,很干凈,或許是被年邁父母領養的成長經歷,于青春豆蔻年華,已感知生活的"滄桑"卻又心懷"希望"。兩位小歌手的演唱各有特色,我都喜歡。按前幾輪的表現,自然覺得,王闖勝算更大。
沒想到,第一個登臺的李佩玲,絲毫不怯場。雖說選唱英文歌,不如母語來得直接,多少會受影響。哪成想,她一開嗓,就知道"有戲"。按照蔡健雅式評語,"起雞皮疙瘩",等同于"好聽"。結局亦如歌名,李佩玲競級。
看中國新歌聲的比賽,也能發覺自己的偏(ju)好(xian),我喜歡的音樂風格或歌手風格,就更能猜對結局。于是,那英戰隊內部PK賽,竟然高達100%,遠勝3/5的平均水平。
而偏好,換一個角度,就是每人自帶的"刻板印象";若是聽得夠多,不同的風格,其實也能品出它的韻味。萬妮達的最后爆冷出局,敗于最后一排評委全給0分,而此前的一首歌最后一排評委也都是0分。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黑幕??墒?,也許評委只是不喜歡這種rap,也許只是不喜歡這種傲勁兒,也許只是不喜歡這種惑魅感...
她的個性,與周遭"抗爭"的勁兒,成就了她的特色,亦成就了這次失敗。在我看來,這只是個性鮮明的人,都會遭遇的事兒而已:喜歡與不喜歡,都會很強烈。
所以,于生活中,去覺知自己的偏好,也是覺知自己的局限,從而找到新的路徑,去接受多樣的世界,接受形色的人群。伴隨更深入的接觸了解,去發現更多的面相,然后不知不覺中,自己內心更寬厚,也越能發現生活的美好。
p.s.有空去聽聽,16歲小姑娘的"Fight song";看看自己的fighting感受,有何不同?
http://i.y.qq.com/v8/playsong.html?hostuin=530813732&songid=&songmid=000CrZCR2pXoCH&type=0&platform=1&appsongtype=1&_wv=1&source=qq&appshare=iphone&media_mid=000CrZCR2pX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