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8日晚8點,我把第一次的千聊直播獻給了DISC國際雙證班社群,不,應該說,如果沒有DISC國際雙證班社群的鼓勵與支持,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有勇氣上直播。
記得2018年6月21日,剛學完雙證班后一個多月,我在DISC的社群里面上了人生第一次微課,寫了第一篇微課輸出文《在翻轉中打磨,在分享中成長?》,收獲了150多個贊,讓我倍感滿足。現在回望當時的整個過程,仍然覺得回味無窮。
這次千聊,是為了完成《燈塔計劃》的一次練兵,我開始想講的并不是進化型企業這個話題,而是想把之前翻轉課堂里面分享的家族企業管理的相關內容拿過來完善一下。我10月6日從上海回來后,就一直是這么準備的。
但是,每當我和老公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他都覺得如果我用家族企業的那個內容,會顯得受眾比較窄,建議我寫受眾大一點的內容,有廣泛適應性的內容。
我猶豫了。
即使我想堅持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建議始終在我腦中縈繞。
我想要突破自己,但是卻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突破。
我開始拿起各種管理學經典,尋找靈感。從德魯克到韋爾奇,從互聯網到文創產業,我在10月15日以后的那段時間,每天都在擠出時間快速閱讀相關書籍。但是靈感一直遲遲不來。
于是我說,干脆兩手準備吧,先把家族企業的內容準備起來。
一切的機緣來自于一次朋友們的聊天。他們問我,覺得DISC社群和其他社群有什么不一樣,我說,“我眼中的DISC社群更像一個已經形成的生態,里面的每一個人都在按照它的生態規則成長,大家會對自己的行為非常自律,也會對社群的事情異常負責。他們從社群汲取營養,之后又會自覺的回報社群,這是在其他組織里面看不見的情況。我5月份參加培訓以后,我發現等我10月份再去看它,它已經有些不一樣了,它比之前更好了。這是一種很奇特的感覺。如果真的要說這個社群像什么?我覺得它像一個在不斷進化的活物。”
是的,就是這句話,突然讓我有了想要分享的沖動。自我進化的組織,自我進化的企業,這不就是我一直在企業中求而不得的東西么?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它實際存在,但是現在它在我的面前,而我已成為了它的一部分。
于是,2018年10月20日,我把我的想法和老公說了一下,他說很好啊。但是距離分享只有一周時間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完成10000字的課程逐字稿。我的老公說:“試一下吧,起碼有家族的那個內容保底,實在完成不了也不怕。”之后21日那天,我就一口氣完成了近4000字的初稿,勾勒出了本次千聊課程的雛形。
從21日到26日,我每天除了白天處理公司眾多繁雜的事務,晚上完成我的日更計劃外,還要不斷完善我的課程講稿。直到27日晚上我的講稿基本寫到了9000字。但是我總覺得還有什么地方不對,其中最后的一部分的內容還是擔心講出來別人聽不明白。
28日,千聊當天,這真是與時間賽跑的一天。
我賴著老公幫我再梳理一下最后一個部分,看怎么調整能夠更好的讓別人理解。專業做培訓的人果然不一樣,他不斷問我問題,引導我整理思路,經過他的梳理后,最后一部分的架構終于清晰了。我從早上10點改到下午4點,終于,講稿完成。那時,我真的是松了一口氣,十分開心的請老公大人吃了一頓烤肉。
下午5點,我自己試了一下音,把整篇文稿通讀了一遍,修改了其中顯得不那么自然的地方。
到了晚上7點,因為有了之前翻轉課堂的經驗,我一開始其實并不緊張,還在和老公開玩笑,說自己心態多好多好。不過,當我在老公的鼓勵下把海報發在朋友圈后,源源不斷的點贊和詢問,讓我突然開始緊張,到了最后5分鐘的時候,我甚至都需要用深呼吸來緩解壓力了。
終于,8點的千聊課程開始了。
我一開始好緊張,一段20秒的語音,我都需要錄上2-3遍才能順利講下來。
30分鐘后,可能是因為之前我通讀一遍讓嗓子比較疲勞的關系,我的聲音就開始沙啞,嘴皮子也開始捋不直了。那種焦急,讓我的后背冒了密密的一層薄汗。我親愛的老公非常關心我的送來了一杯溫開水,和我說:“不著急,實在覺得說不順,就慢一點。”于是,我再次調整節奏,重新出發。
一個半小時,1萬1千字,我的這次分享并不容易。但是它仍然值得我驕傲,因為對于我來說,它是一種突破,我面對的已經不僅僅是DISC社群,我已經開始面對社會大眾。它讓我的聲音有機會被更多的人聽見!
這不就是人生有意思的地方么?去探索新的領域,去領略不同的風景。曾經我只能看著別人做,現在我學會了自己主動去做。
突然很想分享海峰老師的一句話:“我們不能保證每一個決定是對的,但是我們能夠努力把每一個決定做成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