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很遠 以禪為帆”—— 從痛苦走向“天國”禪行尋佛之旅
2017“靜默行走 覺觀自心”天國寺徒步尋佛緣之旅。
有幸成為2000報名人中的錄取的300人之一。
感謝歸心瑜舍,在群信息中剛好看到,比文殊院的通告提前的多,不然估計又報不上。
一切都是眾緣和合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
苦樂參半/ 以苦參甜
Just do it Just knowit.
如是心
面試的師兄問我,為何要參加?
我說,一禮佛 二徒步
前者是信仰,后者是愛好
一天的講座,一天的行走
讓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
文殊寶光 金山高旻
做為中國長江流域四大禪林之首,我大文殊院的見面會各種高大上, 殊勝
法師大多博學又幽默,跟倡導的人間佛法,陽光佛教,陽光修行相契合
從什么是佛教開始
到世佛教/理佛教/精英佛教/民俗佛教
性慈法師“行動才是真理”
僧瑞法師探討行走的奧妙
慈燈法師“大自在/大幽默/大浪漫
門孝法師“在人生的不同狀態都能用佛法豐富內在”
通迪法師“在行和靜中找到自我的天堂”
邊講邊直播 佛法很性感
法輪未轉 食輪先轉
會后和同樣餓的秒典師兄出去吃東西,兩串甜香腸后 ,覺得自己不自律,發個朋友圈,有人回復“酒肉穿腸過,佛主心中留,你還是境界不夠啊。”
想到法師也說了這個例子,說那是高僧大德的“勝意真實”,讓我們不要以圣人心度己心,濟公和尚能吃一只雞吐一只活雞,吃一只鴨吐一只活鴨,你能嗎?你能你就可以酒肉穿腸過,佛主心中留。”
法師說,吃飯就是在念經,吃飯吃的好就是有功德。
每天用齋需要花些時間,不在吃飯上,在吃前的儀式上。
一師兄說,這是我吃過最有儀式感的飯了。
飯后大家都會主動把碗筷擺放整齊,并用擦嘴的紙把桌子擦干凈。
吃飯的講究也很多,讓人最初都不知道怎么吃飯 。
我有次忘了少一點的手勢是什么,就跟打飯的師兄擠眉弄眼,最終師兄也沒明白我的意思。
吃飯需要止語,一次身邊兩位師兄一直在小聲的竊竊私語,第一次,我用手勢表示不要說話,第二次就瞪了一眼。
后來反思自己起嗔心了
為什么要生氣?
因為不能說話。
為什么別人說話我會生氣?
因為覺得別人沒有按照“我”所期待的去做 “氣死我了”
“我是誰?” “我在那里?”
眾生即我,我即眾生
我不也一樣有很多不自知卻讓別人討厭的時刻么?
上個廁所也會讓你思考
如是禪
禪字
左邊是示,右邊是單,意思:其實很簡單。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生活,不想那么多。
而很多人,都是吃飯時看手機,睡覺時想事情,生活時想工作,工作時想旅行,到頭一樣都沒做好。
禪修是思維修, 在佛經里,娑婆是指不完美的世界,整個銀河系是不完美,地球也只是娑婆一隅。
連宇宙,世界都不完美。
自己也不完美,為何要求別人完美?
修行不過是修自我的身口意而已
有個故事
“一家咖啡店,為了跟別家不一樣,在店外掛了牌子,本店沒wifi,請大家與身邊的人交流,一個月過去,關門了,在這家咖啡店的網頁下有人留言:
“不做好自己的事,光想改變別人,有病,得治”
之前覺得德艷師兄 (我媽)對我的教育方式各種不對,經常給她發一些鏈接讓她看,她常說,“你別想去改變我,把你自己改好了,其他的都對了。”
不要矛盾. 思量.鉆牛角尖
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
你不知道別人的狀態, 就嚴以待人,寬以待己, 有病 ,得治。
行前音樂會
從師父到師兄,都是唱功不俗
走有思考的路
如是行
徒步是我的業余愛好,17公里的輕裝休閑徒步完全沒有放在心上
前11公里,過得很快,后面的七八公里就慢了
特別是后面的四公里,因為止語, 我只能在內心呻喚和吶喊:
這四公里怎么這么長!
這三公里怎么這么長!!
這兩公里怎么這么長!!!
這一公里怎么這么長!!!!
這400米,怎么··這么長··········
僧瑞法師說“行禪”
意思是走路也是修行,自心一處,當下只做一件事。
上半身放松,力量在腳上,注意力在腿上,每個身體的變化,心都保持覺察
“人生和行禪一樣,都需要‘步步為營’走好每一步。”
念頭跑出去,拉回來 就好了
可師傅啊,我那些念頭瞬息萬變 ,一念未落又生一念, 根本不知拉哪一念。
一會是
“咦,還是漂亮勒,那邊山上還有云霧”“我可不可以多拿一個小面包?好像不可以,別人都只拿了一個”
一會是
“好想吃炒菜,來份回鍋肉在打碗干飯” ? “前面的師兄都走到那上面去了啊,天勒,還要走好久” ? ? ? ?“到底還要走久,好餓”
或者是
“怎么走到不是腳痛是屁股痛呢” “這個佛珠怎么還要掉色,是染色了?”
“前面那個師兄 身材看起來好舒服” ?“ 那個師兄衣服穿的好看勒”
我知道這是掉悔蓋,心念不定
只能保持正念呼吸,內觀覺察
Just do it?,Just know it
去做就好 去覺知就好
這世上最好玩就是跟自己玩
人最終要面對的極大孤獨
只能自己面對
嗔恚蓋 /煩惱障
師父說
內心一點點不舒服,就是嗔心了
嗔恚蓋就是你體內的洪荒之力,一旦嗔心起,就是火燒功德林,無明無智慧咯。
修行不是躲進深山,穿衣吃飯.運水擔柴.上殿過堂都是修行。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落在實處才是修行者應有的姿態,萬緣放下,制心一處,如是行。
生活,工作都是修行
以有相修無相 不要以無相修有相
不要想靜靜,回到煩惱中去
修行就是在修行ing
在最后的照相環節,因為大家都走的累了,然而因人能太多位置一直沒有排好,一張合影大概弄了半小時,大多數人都開始不耐煩,包括我。
覺得反正也看不到臉,照什么照嘛!
到成都后,又因回綿陽車的問題,耽誤了幾個小時,對司機師傅,以及叫車的人,都發了火。
覺察到了,并進行了反思:
想避世更要在世上
我們很多人都是在一帆風順時裝成修行人, 遇到困境時變回普通人。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生
我這如縷如麻的嗔心起了千千萬,障門應該多過三千大千世界了吧。
心
如
工
畫 ?師
能
畫
諸
世
間
有人說我
“作為一個修行人,學到哪里去了,你覺得你的所做所謂符合你所學的嗎?”
嘿 ! 好生說話,我只是個普通人!
連法師都說“我修了20年,還是凡夫俗子一個,別說你們這些打醬油的了”
如果修行是 100步,我現在還是0,只能跨一步少一步。
有時也特別好為人師,總想把自己知道的說與人聽,一副得瑟的樣子。
好比杯子,固化的看待世界,只能看到世界的某一部分。
知識越多,對內心開發的障礙越大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不能以慈悲眼光,接納心態
百般計較,最終會落入好壞善惡里
我執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慈燈法師結合電影開示,從《盜夢空間》《源代碼》到《楚門的世界》等,基本都看過,但大都是以科幻片的類型來看,才知道很多是佛學的世界觀。
“作為六道里的人,我們面對“夢境”時,首先應該對治的是“我執”,而修行應以消除所知障和煩惱障為主。
如果破除我執,自然就不會有看不慣的人和事,只有不執著善、惡的時候,一切才會回歸本來。”
有個故事
在東南亞人們喜歡把椰子掏空,往里裝食物,然后把椰子用鏈條鎖在樹上,猴子來了,伸手去抓,想掏出來然而洞口小, 把食物放掉手就能伸出來,猴子舍不得,就只有等著被捕。
人就好比猴子,獵人就是死神
game over
最終游戲結束 無奈而去
紅塵中,?一個舍不得,耽誤了多少人
佛法中,?一句無所得,難倒了多少人
只不過,舍亦無所舍,得亦無所得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來是你,緣去是空
世間多少紛擾事
浮華落盡總隨風
供燈法會
光明向征著智慧,破除煩惱,
從此岸到覺悟彼岸的過程。
傳燈意味著要將智慧之燈燈相傳、代代相傳。
Wake up
覺醒
從痛苦走向“天國”
從痛苦走向“天國”
從苦海的此岸走向解脫的彼岸
在如是行中
帶著這份禪觀的覺察
走向‘天國’的彼岸
wake up
學會“放空”
高僧大德是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作為打醬油的俗家弟子
我只能是“上道佛法,下掄赤裙”
心經的最后一句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意思是
去吧,去吧
到彼岸去吧
到快樂的彼岸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