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結婚登記數據為813.1萬對。這是繼2019年跌破1000萬對大關后,再次跌破900萬大關。這也是2003年以來的新低,僅為最高峰2013年的60%。
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結婚這么難?2021年,大家的婚戀觀又發生了哪些改變呢?
最近追了《你好另一半》,節目選的嘉賓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年齡在27—30+以上,是一個相對各方面都比較成熟的年齡。并且在學業或者工作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基本上經濟獨立了,年薪都在50萬——100萬之間,那么是不是有了物質基礎,就很容易找到合適的人了呢?
1想結婚必須足夠了解自己,對他人也能共情
我們來看看每個嘉賓的訴求,你就會發現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
胡詩晨這個女孩子在當下都市里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類型,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從事金融工作老家安徽池州,從小城市奮斗上來的。雖然自己在香港已經達到年薪百萬,也能看出她在工作上極具自信和野心,但是在她那個圈層比她厲害的人可能要多得多,雖然放在小城市或者一般行業看來她已經算是成功了但是她要再往上走還是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難,這種落差直接體現在她擇偶的心態上。? 她想找一個有事業心、有共同愛好,能幫自己拓展商業資源的,說白了就是要找一個對自己事業有幫助的外加家境好的。
所以問題就來了,其實第一次給她安排的男嘉賓非常優質,溫暖篤定顏值也高,只不過正在創業可能收入不是特別確定。而胡詩晨第一次見面就急吼吼地打聽男嘉賓的家境,最后的結果就是胡詩晨對男嘉賓很有好感表示愿意進一步交往但是男嘉賓卻委婉的表示了拒絕。
給她安排的第二個嘉賓年薪50萬比她低她也看不上,第三個是個清華大學雖然微信一直跟她聊但是金姐問是否愿意進一步的時候對方明確告知嫌棄胡詩晨的本科學校是浙江傳媒大學的。
所以金姐的畫外音響起:你在渴望婚姻可以改變命運的同時對方也在衡量你能帶給他的生命和生活帶來什么。真正的門當戶對是你們是同類。帶著功利的目的自然也遇不到真實的感情。
其實我個人非常欽佩胡詩晨這個女孩,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在香港競爭這么激烈的城市站穩腳跟已經充分體現了她的個人能力,而且這個姑娘長得也很大氣很舒服,是很優秀的一個姑娘。但是節目里的每個嘉賓都很優秀啊!那么多單身的人都很優秀為什么結不了婚,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換位思考,不能共情。從我變成我們必須要學會看見別人的需要和自己的需求是否匹配并且做出調整。
上節目的嘉賓都是對一半有要求的,你胡詩晨想找一個又能力收入高能讓自己實現階級跨越的,那么這樣的人他想找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是否可以滿足別人的要求呢?你又可以給別人帶來什么價值呢?這是每一個想結婚的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2.想結婚先處理個人傷痛
每一個人進入一段感情的時候都是或多或少帶著上一段感情的影響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婚戀影響更是深遠的。就從喬烽城和楊晨這兩個嘉賓說起。
喬烽城一出場就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有品位的成功人士的形象,16年廣告經驗、洋酒奢侈品生意、主持過大型IP賽事,品洋酒抽雪茄煙健身自律懂浪漫……這樣優秀的人按說40歲了不結婚不應該呀!所以金姐問他是不是太挑了。
喬烽城談到自己第一段感情經歷時我就立馬發現了這個男人看似精致自律背后的一絲縫隙。
喬烽城20來歲的時候很喜歡一個女生,對方條件很好,擇偶要求也很高,自己充其量只能滿足一個,雖然他用盡全部的真心對待對方,甚至做出用釘子訂出對方的畫像這樣浪漫的事對方感動落淚但對方還是say了bye。
在上海這樣的現實的大城市,這樣的經歷可能會強化了喬烽城這樣一種認知:真心沒有太多用,你必須有很優秀才能有條件去選擇別人。他后來也的確做到了,所以他未來的另一半要求也不低,高學歷、漂亮、有個性獨立。不知道是不是按第一個女友的類型去找的,但是喬烽城給人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是我這么優秀條件這么好,沒道理女孩看不上我,我現在終于有條件選擇了我要占據選擇的主動權。
其實很多人都看出來了他用外在的很多符號去打造和包裝自己讓自己不去觸碰自己真實的內心,一個人活在人設里太久了以為那個人設就是自己。
但其實親密關系的實質是看你能不能和對方分享最脆弱的部分,如果暴露出真實的殘缺的自己,對方是不是就不愛自己了?喬烽城心理有沒有這樣的擔心呢?站在另一個角度我們也能理解剛開始時誰都想在另一半面前展露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但是婚姻相處卻是看一個人的最低處,用真誠換真誠。
再來看原生家庭復雜父母重男輕女從小輾轉不同寄養家庭長大的楊晨。楊晨長得非常優雅有氣質,做自媒體年收入50萬也不錯。但是能感覺到原生家庭對她的巨大的影響,敏感、沒有安全感。她想找的另一半要事業有成還要能在生活事業上引領她。她在律師陸魏的接觸過程太急于把自己的底牌亮出來,可能潛意識是希望對方可以對她有保護欲。
但其實沒有誰是誰的救世主,女人越渴望別人的保護和拯救,你就越容易失去獨立和自由意志。曾經在我剛畢業工作不如意的時候我也很期待有一個優質男生把我從不滿的現狀中拯救出來。但是后來我就明白了其實不管是心理上的創傷還是工作上的困難自己都是有能力去面對的,等你處理了自己的問題或者創傷,你才能以一個更加篤定強大的內心行走于世間,只有你自己內心不匱乏,反而能給予別人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能吸引來你心目中優秀的那個人。
喬烽城也好,楊晨也好,首先需要看見自己,面對真實的自己,處理自己的隱痛,只有自己完整了才能有余力看見別人,否則就會太過執著隱藏自己或者渴望被治愈。
3婚戀市場這么卷,該奮斗還是躺平?
看了這期《你好另一半》,最大的感受就是:婚戀市場也太卷了吧?這個社會太現實,競爭太激烈,怪不得結婚這么難。幾乎所有的嘉賓都有著很優秀的教育背景:清北、985、重點211、國外留學經歷……
同樣的他們自身的優秀對另一半的要求也很高,所有的嘉賓都提到未來的另一半雙商在線智商情商要高、都要受過高等教育,學歷之間還存在著鄙視鏈,清北看不起985、211,985、211看不起浙傳?
到了相親這個步驟,所有的條件都要擺到臺面上衡量,家境、學歷、工作、收入……這找的是另一半還是條件啊!條件不達標的看不上,條件達標的可能性格不合適不來電,當然了嘉賓也說是有彈性的空間的。但是條件足夠優秀就擁有選擇的主動權這是毫無疑問的。
就像家境優渥本科清華碩士耶魯從事醫療投資的張詩情,沒有一個男嘉賓不愿意和她繼續進一步的,彈幕里說娶了這樣的老婆少奮斗幾十年,這就是扎心的現實。性格匹配、能提供情緒價值、互相來電這種軟性因素固然也很重要,但是如果不在一個圈子,連結識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來電了。
這個階段想進入一段婚姻一般都是想“1+1〉2”的,好上加好的,就像王執臣說的:婚姻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就找一個合伙人。而另一個嘉賓喬烽城就更直白地達了自己的觀點:既然我這個1已經做得很好了,為什么要找一個人來扣我的分呢?沒有一個人愿意向下兼容。
人到了30歲以后,三觀已經形成,工作生活也有了一定基礎,也更清楚自己想要的,以及別人想要的,與這個世界的關系,內心就更加的有了一些堅守,想讓自己有一個更舒服的狀態,所以沒碰到合適的寧愿單著也不想妥協了。如果十年以后還找不到那個人你會對自己說什么,就像張詩情說得,可能自己想通了吧,用剩余的時間做點有意義的事兒。
雖然想結婚但是要結婚也得是一段高質量的婚姻,從這個角度也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吧!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