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能常常有事可做,或許也不錯。因為空閑的時間都被占據了,這樣就不會想那么多了。而且到晚上,也睡得香,何樂不為。
前提是你要有原動力。下午站在走廊里和一陌生人聊天,說著說著,他拉長聲音嘆了一口氣:“哎!!我的精力都用在十二點半以后了,腦子里有很多想做的事,但就是沒有動力。我現在差一個原動力啊。”
跟他聊了會兒,讓我感覺挺不賴,因為這讓我意識到我之前的想法太過局限。真知灼見,每個人都有,遇到的問題也都大致相似,都有相通的地方。
意識到了“能夠解決問題”也是一種能力。對此我十分贊同。現在追求的應該是實學,而不是想當然的認為,只想不做,那是務虛。
尤其現在,國內很多大學和社會是完全脫軌的,這點已經成了很多人默認的共識。脫軌的點就在于“實學”與否。
本就是學生,所以我承認很多想法不免有些簡單。比如上了大學就有各種人告訴你,要拿這個證要拿那個證。拿證固然沒問題,問題在哪?在于學生想當然的將學歷、證書這些東西看做是得到好工作、踏上人生巔峰的通行證了。
現在看來,這其實是“短視”了。可能在以后碰壁不說,還加深了社會上默認的標簽。活來活去,都是活在體制里,好著體制的好,壞著體制的壞,人們將體制里默認的規則視為圭臬,奉為真理,是否太過滑稽?
所謂實學,我認為門檻固然重要,比如證書,學校等等這些。但這些都是一個門檻,你進了門檻,就要想著去做別的重要的事了,而不是一次次的鍛煉自己跨門檻的技術,在門檻上糾纏不休,勢必要吃大虧。
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并樹立一個具體的目標很重要。而不是跟風似的跑,偏偏過程中還要炫耀自己的動作有多酷,看到這,你會怎么想?不要犯傻,默默努力,實學實干,說到做到,吃好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