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看過蔣勛的一篇講的關于生活美學的文章,覺得說的真好,是那種直透人心的冷靜與從容。然后在教主的文章上看到摘抄的句子,驀地回想起蔣勛,于是去圖書館借了這本《孤獨六講》,挺破舊的封面了,所以還得圖書館阿姨幫我找到它。
花了幾個下午讀完,愈發覺得喜歡,一下午,一杯水,一仙人掌,一小臺燈,不是抬起頭看看鏡中這個“自戀”的讀書人,覺得一下午的時光就應該這樣度過。原以為句子會比較生澀,細細品味全然沒有這種感覺,講文化,談歷史,說美學,品孤獨……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讓自己享受孤獨,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生命力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情欲,就像性,人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原本它就是我們生命中最正常的東西,更是一種天性與本能。有時候不斷地克制與壓抑,讓人覺得談情欲色變,如洪水猛獸般可怕。這樣看來,它本來就是孤獨的吧。
我沒有看過《五十度灰》,也許我不能對這種虐戀做什么批判,想說它強調的肉體快感是不是在結束的時候產生一種深深的孤獨,激情過后更顯無奈吧。不知道所謂的“愛無能”是不是在這個沒有安全感的時代表現出另一種孤獨。
而在我們身邊最常見的就是枕邊人,睡在一張床上,彼此卻從沒有真正“對話”過。
找到身邊那個與你同頻率的人,愛也好,欲也罷,至少會少一些孤獨。
當語言具有不可溝通性時,也就是語言不再是以習慣的模式出現,不再如機關槍,如炒豆子一樣,而是一個聲音,承載著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思想時候,才是語言的本質。
有人滔滔不絕,有人一針見血。無論是詩一般的語言還是法律文書精確的一字一句,語言是我們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東西。
說是一種能力,傾聽更是一種能力,可是我們每個人都急著表達,而忘記了聽別人說。所以就會成了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
在你大聲說話的同時,別忘了聽聽別人怎么說。
青春的時候誰不是一腔熱血。最沖動的時候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每每看到總是內心澎湃,很多是雞湯,也是勵志,到最后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但是無論如何青春總是美好的,犯錯的成本好像也變得格外低。
我們的年代,似乎不用我們去革命。所以我們只要來一次青春的革命就可以了,在最美的年華里,去多嘗試多一點,找到自己人生最美的地圖。
美學的本質或許是孤獨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我更傾向于后者,但是我們愿意一步步變成前者。暴力似乎也是一種天性,我們看災難片,看馬戲團里的表演,看斗狗斗牛表演……當祥林嫂對著所有人的哭訴自己的不幸時,換來的是人們或明顯表現或隱藏內心的不屑。人類似乎天生就有一顆暴力的心,逐漸逐漸暴力也成為了一種被人所推崇的力量。
我更想說的是暴力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暴力背后的東西。問問自己:當你想要懲罰別人時,是不是為了滿足自身暴力的欲望?
一個思考者是孤獨的,因為常常需要自說自話,很多話亦需要一個人默默理解。還要卸掉社會家庭等等外邊或內在的枷鎖。
做一個孤獨者不易,但請依舊學會享受那份孤獨,感受自我的力量。
看完一本書需要有輸出,這是一本很美的“小說”吧,原本 一氣呵成讀完就好,但總覺得這么好的文字不寫下點什么以后就會忘掉。所以做了一非純正導圖,這字,這內容,大概也就只有我自己能看懂吧,哈哈哈。
2015-6-15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