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記得這本書是從何而來的了,早些時候讀過幾篇,擱下了,一直沒讀完。決定回青島過國慶后,我就開始在書架上尋摸著給十二君送本什么書。不經意看到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哎,那就你了!決定在見她之前讀完這本書,也算是完成了它在我手里的使命。
飛青島的航班上,先生抱著孩子沉沉入睡,伴著飛機的轟鳴,我讀到《湯包》中的一段,差點沒笑出聲來:
天津包子也是遠近馳名的,尤其是狗不理的字號十分響亮。其實不一定要到茍不理去,搭平津火車一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群販賣包子的高舉籠屜到車窗前,伸胳膊就可以買幾個包子。包子是扁扁的,里面確有比一般為多的湯汁,湯汁中有幾塊碎肉蔥花。
有人到鋪子里吃包子,才出籠的,包子里的湯汁曾有燙了脊背的故事,因為包子咬破,湯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舉手乃順著胳膊流到脊背。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不過天津包子確是湯汁多,吃的時候要小心,不燙到自己的脊背,至少可以濺到同桌食客的臉上,相傳的一個笑話:兩個不相識的人據一張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湯汁直飚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一位并未覺察,低頭猛吃。對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趕快擰了一個熱手巾把送了過去,客徐曰:“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哩?!?/p>
把這一段翻來覆去看了幾遍,腦補了一下那個場景,仿佛我就坐在那包子鋪的長條板凳上,一邊候著堂倌送上我的包子,一邊看隔壁桌二位當場吃包子,想到那湯汁噴人一臉的畫面,更是笑得停不下來。如果有個說相聲的能用天津話再把這一段讀一遍,那“笑果”怕是更要讓人拍案叫絕了。
我沒有去過天津,自然沒有吃過“狗不理”包子。看梁老這描述,似乎去天津若是不吃這狗不理包子,那天津怕是白去了。而吃湯包竟然能燙到后脊梁,這種境界可真是無人能敵啊。不過寥寥數筆,梁老就將一個吃包子的場景勾勒在紙上,鮮活生動,妙趣橫生。類似這樣的描述,書中還有多處。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雅舍”系列散文之一。全書共四輯,第一輯主要是各地的美食,尤以北平的美食居多;第二輯主要談與“吃”有關的文化;第三輯主要談海外的“吃”;第四輯則是談與“吃”有關的幾本書籍。其中,第一輯在全書中所占比重最大。
和今天的各類談美食的書籍和節目相比,《雅舍談吃》并不是單純地寫食物,它更是一個個與食物有關的故事。梁老文筆簡潔平實,文風恬淡雅致,嬉笑怒罵談食論吃的同時,亦將對故土、故人和故時的懷念傾注于筆尖,讀來讓人惆悵不已。
盡管梁老出身大家,自幼便跟隨父親出入于北平有名的大館子,但他在書中所寫食物大 多為家常菜,如火腿、醋溜魚、烤羊肉、醬菜、炸丸子、豆腐、茄子、八寶飯等,不少都是舊時平民百姓家的日?;锸常B燒餅油條、窩頭、鍋巴這類小吃都被他悉數記下。當他旅居海外時,美國的“麥當勞”和日本的飲食也被收之筆下。毫不夸張地說,這本書的目錄就如同一份家常菜單,即使隔了多年,今天讀來仍讓人倍感親切,毫無陌生感。
從書中的不少段落可以看出,梁老對食物可是愛憎分明,十分坦率。好吃的食物他會反復夸贊,如豆汁,在好幾篇中都有提及,喜愛之情溢于紙上;還有爆肚,書中有一段記錄他自美國留學歸來,下車后直奔煤市街致美齋點了三盤爆肚大吃一通后才回家團聚,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而對于不好吃的食物,即使名氣再大,他也決不違心贊美。比如到今天都被稱為北京特產的“茯苓餅”,他說“不過是飛薄的兩片米粉糊烘成的餅,夾以黑糊糊的一些碎糖渣而已”,簡直不能更形象了。幾年前有一朋友自北京返粵,帶回一盒“茯苓餅”,說是讓我嘗嘗北京特產。拆開塑料袋包裝,兩片薄得透明的米餅中間夾著類似牛皮軟糖的糖餅,入口甜膩而粘牙,讓我大失所望,還以為是朋友買得不夠正宗。如今在梁老文中看到如此評論,想來那“茯苓餅”本就是名不副實的特產吧。
梁老不僅愛吃,會吃,甚至還頗有廚藝。書中亦有不少關于食材的選擇和處理的段落,比如爆肚的三種做法,烙餅要“熱水和面”,獅子頭要“多切少斬”,炸魚要用“豬油”,甚至還有他自己親自下廚的記錄。
而書中記錄更多的,是美食背后的他曾經的生活 ,諸如隨父親出入北平各大館子,母親所做的核桃酪,還有與諸文友所食烤羊肉、鐵鍋蛋等,淡雅的文字中,既有對雙親的敬愛與追憶,亦有對散落各方的友人的牽掛與懷念,更讓我們重溫了舊時北平餐飲的講究與輝煌。
只是,韶光易逝,盛宴難再。如今的我們,也只能在文字里懷念那個鄭重地對待食物的年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