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的組接必須符合觀眾中生活中的思維邏輯和影視表現規律
鏡頭的組接要符合觀眾生活中的思維邏輯,不然觀眾會困惑,會看不懂。要明確要表達的內容主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根據觀眾的心理要求,即思維邏輯來確定該選用什么鏡頭,怎樣將它們組合。
景別的變化要“循序漸進”
一般來說,拍攝同一場面的時候,景別的發展不宜過分劇烈,否則就不容易連接起來,容易產生跳躍感。比如,不要將遠景和特寫組接在一起,由遠景直接接特寫,景別跨度太大,跳躍感太強了。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由遠及近(前進式句型),或由近及遠(后退式句型)。
前進式句型:指景別由遠景、全景向近景、特寫逐步過渡。常用來表現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緒和劇情發展。
后退式句型:反之。
同景別同角度的鏡頭不要直接組接
同一機位、同景別且又是同一主題畫面的鏡頭不要直接組接,一方面是這樣的鏡頭畫面內容變化小,太雷同,接在一起像同一鏡頭不斷重復一樣。另一方面來講,同機位同景別同主體的兩個差別不太大的鏡頭接在一起,只要畫面中的主體稍有不同,在鏡頭切換時,給觀眾的跳躍感很明顯,這樣的剪輯非常生硬。
在剪輯中有個30°原則,指兩個鏡頭機位的角度至少相差30°,這樣剪輯在一起,就不會讓觀眾感覺到有明顯的跳躍感了,而是讓觀眾比較自然地覺得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的視角。
若在前期拍攝時已然已拍攝了這種相似度很高的兩個鏡頭,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不要將這兩個鏡頭直接組接。
要注意主體運動方向和軸線規則
要注意主體的運動方向,比如A鏡頭是人物在熒幕上向右運動的,那接的B鏡頭里人物也應該是向右運動的。不然前一個鏡頭在向右運動,下一個鏡頭又是向左運動,這種“撞車”運動方向,展示了錯誤的空間環境,會讓觀眾會困惑會云里霧里。
所謂的軸線規則,指畫面不能出現跳軸。拍攝中有180°原則,指攝影機的位置只能在主體運動軸線的同一側,這樣的話主體的運動方向和位置都是一致的。不然會傳達出錯誤的空間環境,讓觀眾困惑。
動接動,靜接靜
兩個鏡頭,若畫面中同一主體或不同主體的動作是連貫的,那可以動作接動作,達到順暢過渡。比如A鏡頭是人物從椅子起身時結束,B鏡頭則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或景別開始顯示人物已然將要站立開始。
但若兩個鏡頭里的運動是不連貫的,不能直接在主體運動就切,更不能將切斷的動作組接在一起,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你不能將從椅子上起身的鏡頭切斷然后直接組接人物在另一個場景打球的畫面,這樣會讓觀眾覺得莫名其妙。而是要在邏輯合理的地方剪切拼接,比如前一個鏡頭完整的表現人物從椅子上起身并走到窗戶前站立靜止,然后接下一個鏡頭人物點燃了一根香煙。即“靜接靜”,前一個鏡頭由運動到靜止,然后接下一個鏡頭的靜止。
“靜接靜”里,前一個鏡頭結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個鏡頭運動前靜止的片刻叫“起幅”,
上面說的是鏡頭里主體的運動,其實“動接動,靜接靜”也同樣要遵循這個規律。如果一個固定鏡頭,接一個搖鏡頭,則搖鏡頭開頭要有起幅(即以靜止開始);相反,一個搖鏡頭要接一個固定鏡頭,那么搖鏡頭要有落幅(即以靜止結尾)。如此是為了“靜接靜”,讓兩者的組接比較順暢,不那么跳躍。
鏡頭時長
每個鏡頭停滯的時長,首先要根據表達內容的難易程度、觀眾的接受能力來決定。遠景中景等包含的畫面元素較多,要想讓觀眾獲取到全部畫面信息,就得有稍微長的停滯。相反,若畫面是特寫等內容較少的畫面,觀眾只需要較短時間就可以獲取到最后信息,所以不宜停留時間過長。
另外,還比如鏡頭中畫面比較暗,或者暗處是重點表現的訊息,則應該稍微停留一會兒,好讓觀眾獲取到這些你想表現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