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性格”的原因在職場上碰壁已經不是一兩年了,我之前也反思過,之所以不想改變這樣的“性格”是因為它是我的一部分,我不想讓自己變成“諂媚的”、“沒有骨氣的”、“卑微的”拍馬屁者。
前幾天在一個職業咨詢的個案中,來訪的學生說起自己的性格是那種非黑即白的人,不喜歡那些長袖善舞八面玲瓏的人,覺得他們挺假的。當不喜歡一個人就會表現在臉上。雖然自己成績一直不錯,但好像喜歡隱藏自己的優點,已經成為習慣。這讓我心理咯噔一下,因為她和我那么像。我問她你為什么會想要隱藏自己的優點呢?她說不知道。
其實問她的過程就是問我自己的過程,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并且和她探討。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我們上小學、初中的時候發現那些優秀的,招老師喜歡的同學往往在同學間不受歡迎,并且被戴上“馬屁精”“跟屁蟲”的帽子,為了顯示和大多數人站在統一戰線,我們也會讓自己表現得更大眾一些。這種行為讓我們嘗到了甜頭,把它作為一種有用的經驗存儲起來并一直沿用。但是環境發生了變化,當我們長大了,成熟了,上了大學,走向社會,沒有發現其實優秀的人身邊才會聚集更多的優秀的人、才會獲得更多的機會,所以我們會發現自己怎么越混越差了。也許根源就在于此。
類似的情況也存在于我對“性格”理解的誤區,我一直認為“直率”“坦誠”是優秀的品格,而“諂媚”“拍馬屁”是應該令人鄙視的。但是我沒有深入思考過“能夠和上司搞好關系”=“拍馬屁”這個公式的適用范圍和前提條件。如果做事能力很差,人品很差,通過和某些關鍵人物搞好關系從而獲得利益才是拍馬屁或者諂媚,但是如果既能做好事情,又能處理好關系就不是拍馬屁,而是“情商高”。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成為“圣賢”之人,就在于他能夠和自己的本性作斗爭,并且能夠清晰地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就拿他的來說,他的性格之前也是非常“耿直的”,非常討厭那些貪官,不愿意與他們為伍,所以在日常交往上會表現出“清高”,參加活動也經常是不耐煩或者不屑一顧。一度讓自己非常孤立。因此他也遭受到了職業發展上的重大挫折——他以守孝為名辭官回家,致使湘軍無人領導,想以此作為籌碼和皇帝叫板,沒想到皇帝不但不受威脅,還真讓他解甲歸田了。對挫敗的思考后,他反思出要想做大事就不能拘泥于小節,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其實一身沒有做出什么有意義的大事來。所以當他重新上任后,一改之前的作風,主動到那些之前看不上的官員家拜會,大家都覺得他變了。從此在官場上混得如魚得水,這種狀態也沒有對他成為“圣賢”造成阻礙。
反觀自己,一直抓著“道德判斷”的救命稻草,不屑“拍馬屁”,現在想想,真實的情況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不會創建良好的關系而已。
希望通過反思能夠幫助自己走出思維陷阱,在做好事情的同時提升情商。“成熟”的標志不就是說人能夠做出與社會角色相適宜的行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