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下生風
端午節是中華兒女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有包粽子,吃粽子的習慣。
小時候,端午節這一天并不放假,只是在放學的時候,有的母親會提前縫好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也有的繡著花,里邊裝上香艾,小孩子們佩掛在胸前,香氣撲鼻。
也有的小孩子手腕里戴著彩線繩,那種感覺比現在戴什么名貴的手飾更加歡喜。
有的家門口插幾棵香艾,據說可以辟邪,有的人家把香艾放在屋內可以驅蚊。
留存在記憶深處的端午節僅此而已。
從小到大,從未包過粽子,今年想早早去超市買好粽子,回家放冰箱凍起來,等端午節這天煮煮吃,年年也是這樣做的,平時想吃了,買三五個吃吃。
今年,兒子說他想體驗一次親自包粽子的樂趣,我贊同,于是去買來了糯米三斤,包粽子的葦葉一包,還有綁繩兩扎。問了賣家怎么包粽子,賣家說要把糯米泡幾天,越泡久了越黏,我到家就把糯米泡上了,葦葉也泡上了。泡了一天多就感覺糯米有些酸味了,趕緊投幾遍水。
就是這樣我還是不知道粽子該如何包,甚至也沒有在網上查一查。
次日,偶遇街上有幾個人在外包粽子,過去瞅了幾眼,耳聞目睹也算是學會了。
到家后,把泡好的葦葉洗了幾遍,糯米投了幾遍水,綁繩子也泡好洗好了,萬事俱備,只差開包了。
我讓兒子洗了小手也過來包,我把學來的功夫跟兒子講了一遍,并為他示范了一下,我倆手忙腳亂的包著,起初不是繩子斷,就是葦葉裂了,不是糯米漏了,就是包不成四個角,要么就是包小了。
兒子包了一個小小的,他不會纏繩,我給系結實了,我也是這樣包了兩三個,就興趣不在,但是一想作為一個母親怎么可以這么沒有耐性,后來還是強耐著性子包了一鍋。
粽子在鍋里煮了一個多小時,我估計煮熟了,拿出一個嘗嘗,吃起來沒有買的那么黏韌而清香,紅棗在一個角上,其他地方全是糯米,實之看起來就沒有食欲。
后來自我總結了些許經驗,泡上了部分紅豆,次日紅豆已泡了一天,蜜棗也已備好,再次開包。
把兩片葦葉錯開,使之變長變寬,折疊對折形成漏斗狀,使底部不留縫隙,底部放上一個紅棗,防止糯米漏出,然后把攪拌均勻的糯米和紅棗放一小部分,中間放一個蜜棗,上邊再放些許糯米,最后把葉子彎過來,用手捏緊了,用繩子纏均勻結實,使之不漏糯米為宜。
把鍋里放上半鍋水,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蓋上蓋,加大火燒開,再中小火煮一個多小時,然后燜一兩個小時,取出粽子放在冷水里泡著,就可以開吃了,吃不完剩下的放在水里泡著,經過一夜浸泡之后的粽子更有味道,按宮先生的話說,糯米更糯了。
我問兒子喜歡不喜歡吃,他說喜歡,如果是肉餡的就更好了,明年,我要琢磨更多種做法,讓兒子的童年端午節回憶滿滿。
這么多年來,今年是第一次包粽子,次日包的不管是外形還是色澤,還是味道,都比之前強些許倍。包的雖然外觀沒有買的那么好看,吃起來也沒有買來的那般美味,但是卻是那么有意義。待你饑腸轆轆,吃上兩個粽子也是飽矣。
撥開葉子,現出美味的粽子,我好想取幾枚粽子,投入汨羅江,讓魚兒吃個干凈,保全屈原的身體。
粽子吃多兮,有點不適兮,方才想起兮,不宜消化兮,不可多食兮。
兒子下棋兮,連輸三盤兮,粽子吃多兮,黏住智商兮,捧腹大笑兮。
左邊僅有一個棗的是第一天包的,中間沒有餡,只有一個棗在角處,不算美味。
右邊有餡的這個是第二天包的,中間有蜜棗,糯米中還有紅豆,很是美味哦。
吃剩下的葉子,一片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