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帶著女兒與幾位同事在飯店小聚。
一位年輕同事阿甜抱著小寶寶進來,大人孩子都圍過去,問:“幾歲啦?”“叫什么名字?”孩子們牽了牽小寶寶的手,他很歡迎的樣子。阿甜教他:“叫姐姐。”
小寶寶將近兩周歲,是個很安靜的男孩,眨著大眼睛望著我們,神色帶著微笑,毫不怯場。
吃飯時,阿甜將寶寶放在寶寶凳上,給他剝好大蝦送入口中;夾了油菜、羊肉片、肘子、小白菜放到餐盤里,寶寶用手和勺子配合,吃得津津有味,在座位上一動不動,除了需要媽媽幫助夾菜、剔豬骨去蝦皮,就不耽誤媽媽吃飯了。
我們在一旁看得贊嘆不已,阿甜說:“我兒子吃飯時不費心,從不挑食。”聽了這話,沒有誰不羨慕,縱觀幾位同事,孩子都已經上學,小時候哪個吃飯不用喂、不挑食?
過一會兒,小寶寶吃飽了,說:“姐姐。”原來他要去和大孩子們玩。
很快,他和幾個姐姐熟悉了,房間里蕩漾著他的笑聲,還一路小跑著和姐姐們嬉戲。一位同事夸獎:“阿甜的寶寶該安靜時安靜,該歡騰時歡騰。培養得真好。”
阿甜笑著說:“寶寶自打三個月時,晚上就能睡大覺了,我也能休息好。”
又驚訝又羨慕!要知道,我女兒小時候,最多時一晚上醒八次,每次醒來得耽擱好大會兒才睡。瞧人家孩子多乖,阿甜真是幸運!
在我以為這是孩子天生的、獨有的特質時,阿甜說:“我和他爸爸因為工作忙,只能在晚上才陪一會孩子,所以,利用睡前時間,每天跟寶寶聊天,說:爸爸媽媽太忙了,有時候顧不上你,真是對不起寶寶,你是好孩子,晚上好好睡覺,白天好好吃飯,健健康康地長大。爸爸媽媽愛你。之類的話。”
一直以為一歲內的孩子是沒得商量的,說了也不懂。
固定思維限制人。
想到,一位媽媽經常對著還沒學會說話的寶寶說:“媽媽太愛你了,你真可愛啊……”她也以為孩子不懂,沒想到孩子自從學說話,情商特別高,經常說:“我媽媽是最好的媽媽。”“阿姨真好。”“奶奶最疼我了。”
但,畢竟她是一直跟孩子交流,不限于孩子說話前。
之前看到一位孕媽寫的文章,說胎盤長得靠近宮頸,自從知道這消息后,孩子爸爸每天都叮囑胎寶寶:要努力往上長。結果再去檢查時,果然長上去了。
當時以為這是個偶然,和對話無關,但是此刻完全相信。
萬事萬物都是有覺知的,更別說小寶寶了。記得在一本書上學到的一招,大意是:如果身體部件出現問題,要多對身體表達感謝,說辛苦你了,謝謝你為我工作,因為身體和小孩子一樣,愛聽好話,情緒平和的話,反感被抱怨。
女兒小時候肚子疼的時候,我經常教她這樣說。聽上去神神叨叨的,這是我們治療的第一步,卻經常在半小時見效,很少需要第二步——去看醫生。
《水知道答案》中,啟示也很明了。
既然水能聽懂,身體可以聽懂,那小寶寶自然也能聽懂。
想讓小寶寶睡得安穩,大人的情緒是關鍵,信任寶寶能做到,并充滿愛意地跟寶寶聊天。帶著父母的愛,孩子自然能睡整覺。
無戒365天極限挑戰日更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