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找出有趣主題的方法:在研究之前,先找出大家原本看問題或現象的注意力在哪里。然后再設定一項研究主題來引起大家對某一面向新的注意。
3.有趣的研究或論證可能在某些面向上改變大家的認知,一個無趣的研究或論證在每一個面向上都只是再度確認大家原有的認知。
4.寫作儀式:寫作前——關手機、關電腦游戲、整理書桌、泡好茶。停筆前——寫下下次寫作應該從何處開始、有哪些重點要繼續發揮或注意記錄。若已到“望文生厭”底部,進行停筆儀式——全身心投入電影中等。
5.搶在老師前讀最新的文獻,新的文獻說了什么以前的人沒說的,將老師想象為學生。
6.讀一些其他相關領域的文獻,并發現這些文獻與研究主題的關聯。
7.畢恒達每星期至少打兩次羽毛球。
8.在研究之前,我們都會對這一領域有自己的主觀認識(可能自己沒有意識到)。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會對自己的觀點有顯性了解,并會接觸到新的觀點,進行自我分析,觀點發生轉變。
9.確定研究計劃時要考慮到時間、經費、人力、語言等各個方面。
10.論文題目擬定:核心的關鍵字眼最好出現在論文題目中。如“以……為例”的副標題可以去掉改為結合主標題的概念與副標題的田野范圍的題目。
11.前言:前言的部分介紹整個研究的背景,它要能引人入勝,讓讀者有興趣閱讀。前言可以是研究者個人的生活經驗、學術理論的啟發,或引人注目的社會事件,總之要給讀者一個印象:你將會讀到一篇有趣、有意義與有理論意涵的論文。
12.為什么要回顧文獻:分析既有文獻之后,你才比較清楚用何種理論觀點來看待你的研究現象,才知道怎么問問題,問對問題,問有意義、關鍵的問題。讀者也才知道你的研究和既有研究之間的關聯。文獻回顧寫完之后,請拿給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閱讀,以確保你沒有遺漏了關鍵性的文獻。研究者需要懷有一種開放的心態,從既有文獻中得到啟發,對之保持高度的反省能力,且對新觀點保有開放的態度。研究者最好能夠進行前人所沒有做過的整合性看法,建立概念脈絡,并且不將研究與生活分開。文獻也可能成為一種意識形態,讓你看不見任何不同的面向。你所能做的是盡量嘗試用不同(彼此競爭)的觀點來思考。
13.文獻從何找起:先看綜述和博士論文,對議題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無論是書籍或是論文,通常后面都會有參考書目,就可以用滾雪球的方式找到更多的相關文獻。期刊論文注意文獻的被引次數。作者推薦Scopus資料庫。利用搜索引擎,若要找網頁內容,使用Google;若尋找網站名字,用番薯藤(http://www.yam.com/)、Yahoo的網站搜尋,或者使用Google的“好手氣”功能;若搜尋英文資料則建議使用http://altavista.com/。Google也可以當作字典使用,只要鍵入“翻譯查詢的字或詞”(翻譯后面空一格)就可以找到對應的中文或英文字。在用搜索引擎查詢資料時,用” ”(半形標點符號的雙引號),意思是這六個字必須連在一起。
14.選擇文獻的準則:作者是該領域的權威、文獻發表的年代已將最新的研究包含進來、跟你研究領域的相關程度、出版社及期刊的名聲。
15.當我們寫參考書目的出版年時,指的是版權年。
16.個人圖書館管理系統:Endnote,你只需要一個指令就可以將引文及參考書目的格式改變完成。
17.Use文獻,不是Show文獻:讀文獻劃重點還不夠,最好用自己的文字說明此篇論文的主旨與重點。記得你閱讀的文獻一定超過你需要的。文獻回顧應加以組織而不是只將自己的讀書筆記或卡片剪貼排列。另外,文獻組織還要有自己的觀點,要對文獻進行批評,要有整合文獻的功夫。
18.如何寫文獻綜述?可以將文獻綜述分為幾個部分,書中給出了建議:原則——全面、精簡、一致、累積和批判。①相同觀點與相互競爭的觀點分別討論;②敘述理論發展的歷程(和線性時間不一定吻合);③按主題分類or分為理論/經驗/方法三個部分or從比較一般的到較特定的理論來加以組織。?最重要的是要對文獻加以批判,讀者想要知道你對文獻的看法、文獻的長短處、觀念是否有突破之處、對既有的知識基礎增加了什么,然后可以把你的研究放置在既有知識基礎的某個位置。
19.文獻引用:能改寫就改寫。最好在引文前面說明你對它的評價,在后面說明它的深刻含義,雙管齊下。盡可能不要全文引用人家很長的句子,相反你要去尋、去挑選文句當中比較確切、關鍵性的字眼,引用那一部分就好。
20.文獻引用的規矩:①引用別人的論文時,如果原文的文字非常清楚、優美、生動有趣,若作者加以轉述就會失去原味時,就可以引用原文,此時應在原文前后加引號“”。②當引文英文字數超過(含)四十字或中文字數超過(含)四行時,引文就必須自正文中獨立出來,自成一段。此時,引文開始于結束之處就不需要再加引號“”。③我們經常要把英文的文獻翻譯成中文,如果是逐字逐句的翻譯,就放在引號“ ”中,然后注明出處的頁數;如果使用自己的文字將原作者的意思轉述,則不必加引號。④引文里,如果有刪節的部分,英文寫作中,如果刪節的是一個句子中的幾個字,則必須加上…(3個英文半形句點)(中文書寫可以比照),如果是在句子與句子中間刪掉幾個完整句子,則加上……(6個英文半形句點),此時中文可以用“。……”(一個中文全形句點加上三個英文半形句點)。
21.文獻引用原則:①能夠回到原典本身,就閱讀原典,除非語言不同或找不到原典。②記得將概念提出的貢獻歸給原創者(若是外國人要寫其英文名而不是中譯名),也就是說即使你沒有閱讀原典,但在正文中可以說明是誰首先提出這個觀點。③要讓讀者知道你酒精閱讀的是哪一篇文章,讀者自然也就有足夠資料能夠回溯到最前面原始的文獻。
22.研究方法:只有知道研究發問之后,才能夠比較不同方法的適切程度。研究方法的考量,最重要的當然是它是回答你的研究問題最好的方法,但是方法選擇也受到研究倫理、個人特質、資源、外在條件等限制。
23.關于研究者的描述與分析,可以讓讀者知道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其如何影響研究的結果,可以幫助讀者判斷資料與分析的可信度。
24.扎根理論可能會告訴你,到了理論飽和的時候,研究就可以停止。如果硬要給個大略的經驗平均值,若使用深入訪談的方法,大概是十五到四十位(受訪者)之間吧!我的經驗值是碩士論文十五位,博士論文四十位。
25.學生實際在做論文時,研究對象與范圍的界定,往往有些任意,考慮方便性,其實從問題推到研究設計,最好有個清楚的邏輯,即使實際有困難無法達成,也要有個合理的說法。關于研究范圍,研究者應先回顧相關文獻,找出可能的相關因子,然后再決定研究范圍。
26.事實上,計劃書若通過,表示研究者馬上可以進入其研究田野,知道要如何搜集資料,所以應該要進行初步的先驅研究,例如足夠的文獻回顧、試訪等,也應把訪談提綱、觀察記錄方式等交代清楚。
27.論文中的發現與分析:分析是驗證或否證了引用的理論,或是修正、補足、重新再建構既有的理論,并與過去的相關經驗研究相互比較。若是訪談稿,不要只是粘貼訪談內容,還要告訴讀者為什么要引用這段訪談資料,以及其意義或啟發為何?訪談引文與你自己的分析所占的面積最好是一比二。論文寫作的時候,訪談的引文不必求多。一段引文就講一個概念就好。最好從結構著手,再把引文適當放入。不能將解讀引文的責任留給讀者。
28.許多研究生搜集了許多深入訪談的資料,反而陷入其中無法跳脫,把有意思的訪談引文剪貼了幾十頁,就是不知怎么分析。此時,我經常會建議研究生,嘗試把論文發現用三頁以內的篇幅寫出來,可是不能使用任何一段引文,讓研究生可以從訪談稿中跳出來,站在比較高的位置,觀看研究的整體。
29.量化研究通常是缺乏理論基礎,使用視為理所當然的變項(如年齡、教育程度),然后進行兩兩相關統計分析,但沒有任何足以說服人的數據分析說明。
30.標題與標題中間應該加一些承接、預告或總結的文字。
31.幾乎任何人的態度似乎都可以說是受到家庭、教育、媒體等影響。研究者應該針對研究的核心發問,提出較為關鍵、碰觸問題核心的分析。這是許多論文共通的問題,亦即只有分類而無分析,而分類有可能只是一般性的分類,看不出與此特定研究內容的關連。
32.研究生可以嘗試在表層的描述之外,提出一些分析性的概念。
33.任何分析推論都應該有堅實的經驗資料基礎,如果只是沒有基礎的主觀評斷,會流于意識形態、政論式的說法,說服力不夠。研究者的判斷,需要證據來支持。
34.論文要具有批判性,設法為田野和研究對象帶來好處。
35.任何文字的使用都已經預設了作者的觀點,沒有所謂客觀中立、如實的描述。
36.盡量不要使用具有種族、年齡、性別、能力歧視的用語,已是學術界的共識。盡量精煉自己的中文,不要使用過多的贅字。句子和段落都不要太長,不要使用太過口語的文字,也不要使用太過情緒性的字眼。
37.結論與建議:結論并不是把研究發現章節中的東西又重復說一遍,而是要將研究結果再進一步理論化(跳出論文資料分析的細節,看待論文的整體)。有可能、有必要的時候,再對政策或規劃設計提出建議。(論文可以就只是增加我們對于某個社會現象的了解,并不一定非要有關于政策或規劃設計的實際建議,如果研究結果就是無法給予支持,不要勉強。)
38.最好是當你進行完這個研究之后,你有新的發現、新的觀點與發問方式,站在你的研究的肩膀上,啟發新的研究領域,而不是機械式的推論。
39.參考文獻檢查表:
●參考書目與正文中所引用的文獻,是否不多不少,有一對一的對應關系。每一個正文引用的文獻都可以在參考書目中找到,同時每一條參考書目也都可以對應到正文中曾經引用的文獻。
●中英文書目分開后,請按姓氏筆畫由小到大排列。
●內部一致性。論文名或書名的英文大小寫,主要有二種。一種是只有主副標題的第一個字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其他小寫(但是in,the,at,on這些字的第一個字母也不需要大寫,除非是標題的第一個字),例如The meaning of things;另一種是每一個字的第一個字母都大寫,如The Meaning of Things。檢查看看是否一致。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格式,期刊名稱的每個字的第一個字母則都要大寫,除了位于中間的in,of,for等字,如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作者名的寫法主要也有二種,一種是全名(如Lynch,Kevin),一種是given?name只用縮寫(如Lynch,K.)。檢查前后是否一致。
●英文書目的標點符號,請全部用半形;中文書目的標點符號,請用全形。中文、英文的字形請分別統一。原則上,如果中英夾雜,則標點符號前后只要有任一字為中文,就用全形。另要檢查括號之前括號與后括號是否一致。
●如果是書籍,請記得寫出版地、州名或國名,以及出版社。
●英文書目中,該空格的地方記得打空格。
●如果是翻譯作品,請使用原作者的名字,翻譯者的名字通常出現在書名后面。
●學位論文的學校與研究所名稱請用全名,不要縮寫。
●該劃底線或斜體字(二者擇一)的部分是,書名、學位論文題目、報刊名、期刊名以及卷數。
論文寫作癥候群
1.寫作心理:寫作并非成竹在胸,把已經在心中想好的、很完整的東西,如實地再現;相反地,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思考與分析。只有真的下筆寫出的,才真的了解自己到底懂得多少、其間是否有破綻、有沒有矛盾不清之處。
2.寫作永遠不會嫌太早。只要有一點想法,就動筆寫下來,反正還可以持續修改。最好的方式是,在研究過程當中,就不停地記筆記。開始寫的時候,盡量就一次寫得詳細些,將來刪減總是比增添容易。
3.寫作是一種自負的行為,因為你明知自己知道的不多,可是還要動筆寫作。
4.寫論文如果卡住了,就和同學喝杯下午茶,和他們討論,他們也許可以給些你意想不到的見解。即使沒有,你也可能在對談的過程中,更能抓到論文的重點。
5.持續寫作,記住用紙筆來思考,而不是在腦中空想。
6.論文寫到一定程度,每天與論文稿面面相覷,會產生冷感,不只是看不到錯字,不知道自己慣用的詞語,也看不到寫作分析的局限。這個時候就要刻意營造論文稿的陌生感。例如大聲的“念”論文;從論文的后面往前讀;更動排版格式(邊界、字型、字元間距等),讓文字所處的位置改變,以去除閱讀慣性,讓你對論文有新鮮感;嘗試在每一節中刪除一段、每一段刪除一句、每一句刪除一個字,讓文字更為精簡;偶而換個陌生的空間來閱讀與寫作。
7.論文寫作是長期抗戰,需要為自己營造一個舒適的寫作環境,包括時間與空間。這個空間可能是自己的房間、研究室、圖書館的特定角落、某家咖啡館,依據個人的寫作習慣與要求而定。一般而言,可能需要一個夠大的桌面,可以將文獻、訪談資料等攤開;由于使用電腦,最好有插座與網路線(網路是用來查資料的,不要上MSN聊天或逛個人新聞臺;不要設定電腦收到email會發出聲音);安靜而不受外人干擾的空間界線(手機設定在留言模式);隨手可以找到需要的資料;也許還可以順手泡杯花草茶。
8.至于時間,最好規定自己每天要寫個幾頁或幾千字之類的。寫作的時間如果正好有精彩的電視節目,可以用預錄的方式,留待寫作結束之后再看,當作是寫論文的獎賞。論文有的部分好寫,有的部分比較難寫,可以交叉運用,不要先把好寫的寫完,然后每天一起床就要面對最困難的部分。
9.建議你盡量不要在進行長時間論文寫作之后,馬上跳到被窩里睡覺,可以先做些緩沖的活動,如洗澡、聽心靈音樂、看兒童繪本、做健康操之類的,轉移注意力,讓處于興奮狀態的腦筋可以稍微緩和、冷卻。
10.寫論文時不要另外要求自己其他太完美的計劃,例如一邊寫論文一邊減肥。減肥的壓力很大,與論文壓力的相乘效果,會壓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