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絕不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要怎么當爸爸,才稱得上出色呢?其實,做到下面這幾點就夠了:
1、蹲下來的爸爸:和孩子做朋友
身為父母,我們總想要一個聽話的好孩子。那么是打,是罵?還是利益誘惑?或是武力逼迫?當爸爸抱怨孩子不聽話時,你是站在什么位置上,或是用什么眼光去看自己的孩子,用什么語氣去跟孩子說話?
爸爸與孩子應該建立親密的、平等的的親子關系,孩子值得我們尊重,他們有同樣的人格,我們要接納他們,信任他們,包括他們的優點和缺點,也包括他們的幼稚和成熟。
蹲下來以親和的、商量的語氣,換位思考替孩子著想,而不是命令他應該怎樣,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2、愛玩的爸爸:關注孩子的能力發展
運動能力是孩子自我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運動項目也是提升孩子自尊與自信的一個重要途徑。
能夠經常和爸爸一起愉快地玩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因為無論是益智類游戲,還是動手類游戲,或是外出旅行類游戲,都能讓孩子在實踐中培養思維、語言、操作、交往等能力。
建議爸爸們至少每個月陪孩子外出游玩一次,路不在遠近,有景就行。玩,能讓爸爸孩子式的天性得以釋放,展現出自己活潑、大氣的一面,更能讓孩子有一種“我的老爸最棒”的自豪感、自信心,讓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發展。
3、愛生活的爸爸:分擔家務,照顧孩子生活
作為家庭的一員,無論爸爸們有多忙,都不能當甩手掌柜。爸爸要跟媽媽一樣,參與到家庭生活里去。幫助分擔一些家務,承擔一部分照顧孩子生活的責任。
具體分擔什么樣的家務、承擔哪些照顧孩子生活的責任,需要視爸爸的空閑時間多少、家庭成員的分工等情況而定。
4、會學習的爸爸:陪孩子閱讀、探索世界
要做個學習型爸爸,不僅要有學習的觀念,更要關注孩子的學業。爸爸的言傳身教,往往比媽媽更有力。爸爸能將個性中的獨立、自信、果斷開朗、大方、寬厚等性格融入到與孩子的交流中,爸爸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在學習態度和行為準則。
5、人生導師爸爸:培養孩子的人格和價值觀
正如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階段,恰好是人格培養、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0-6歲時,爸爸的家庭教育就是愛和陪伴。這個時候有兩個階段,0-3歲以媽媽為主,這個時候媽媽給予孩子安全感,爸爸主要是提供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3-6歲,爸爸更要陪伴孩子。如跟孩子去公園、去參加體育鍛煉等,在這些陪伴的過程中,通過情感溝通,讓孩子知道男人該是怎樣的,女人應該是怎么樣的。
6-12歲,扮演“教練”。這個時候是學齡期,孩子愛說:“這個是老師說的。”這個時候爸爸在家庭教育中角色更多是“教練”。小孩還沒有經驗理解社會的一些事情,這時爸爸就應該告訴孩子,社會有哪些好的和不好的現象。
12-18歲,正視孩子的成長。這個時候是孩子的叛逆期,對于這個世界,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但思想還不是很成熟。爸爸要引導孩子有破和立的過程,做好相關的溝通和引導。孩子到18歲,已經是成年人了,爸爸要正視正確引導孩子關于戀愛的問題,切忌一昧地阻礙。
6、愛媽媽的爸爸:愛妻子,有涵養,敢擔當
孩子會通過觀察爸爸的舉動來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愛。當我們向妻子表達自己的關懷時,當我們表達深切地愛意與妻子擁抱、親吻時,在無形之中,孩子都在向爸爸學習將來如何表達自己的愛。
家長們需要明白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這兩者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階段分工有不同、主次有不同。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習慣強調母愛的力量,但事實上,父愛的力量同樣偉大。就像一只鳥的兩只翅膀,母愛和父愛是缺一不可,無法替代的。
希望爸爸們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里來,助力孩子更好地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