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傳開了,某某于幾十幾分跳樓自殺,配有視頻,人物地點一覽無余。
不久,跳樓原因奉上“男22,失戀分手”,連父母是做什么的也打聽的清清楚楚。
人物事件齊全,進而人們開始發表感想,什么大好年紀,什么為情不至于,什么置父母為如何,各種評論不斷刷屏。
我不知道,關于這個不幸的故事我是該怒其不爭還是該哀其不幸。事已至此,終究我們只是個局外人,草率評價讓死者無口可辯。
只是,想到前段時間一個同事回家探親后回來也是義憤填膺的跟我們講述她在兩天假期里目睹的一場跳樓,女24剛剛大學畢業,跳樓原因竟然是因為一次公務員考試失敗。我仍清晰記得同事說起這段故事時的表情,驚訝的瞪圓了眼睛手舞足蹈的,說“一次沒考上就跳樓,我們哪個不是歷經滄桑的平凡人,如果像她這么跳我家樓都抗議了,我早跳成彈力球了”
是啊,生活的不如意,在生活到來的那刻我們就該知曉了。
如果要從這些跳樓人的共性分析,那就是年輕,年輕的他們讓人羨慕,然而,年輕的沖動和不知世卻直接導致了這些脆弱靈魂的離世。
事件發生再追討責任已是無補,如何讓悲劇不再上演才是生者當有的睿智。
細想那壓垮快意靈魂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是現代教育一直以來的麻木,是物質追求背后對精神的忽視。
不要怪罪那些輕易一跳的孩子們,想想為何輕生的總是聚集在那一個少年初成的年齡段。
教育涉及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在孩子們成長的整個空間里,該經歷的不要披著保護的外衣行溺愛之事;該忍受的,讓他們自己成長;該忽視的,何必要橫叉一腳徒增悲涼。
就像長大的我們,誰沒經歷過惆悵百結。
前一刻要求我們,不許跟異性說話,后一刻我們就需分分鐘變出個讓祖上添彩的男女友來。
前一刻,說不許化妝,可從運動鞋到高跟鞋,我們不怕痛,您連跌倒的時間都不給我們嗎?
殘忍的社會,脆弱的人。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不論什么,絕不是那最后一根稻草。
而是,日積月累的習慣、心事、苦惱、困惑、迷茫。
除了鏟除最后一根稻草,我們當深思痛改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