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一切好的東西都值得回顧。“這家店下次會再來光顧”“這個牌子會繼續買”……若是一部激發淚腺又鍛煉笑肌造成臉部表情系統繁忙的電影完整呈現后,會出現“這部電影我還會再看”的第一反應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傻大鬧寶萊塢,又名三個傻瓜,講的是蘭徹、法漢、萊俱,這三個人十年人生的成長歷程濃縮成兩個小時多的電影,由法漢的自述開始,大學時光的敘述部分與現實生活的際遇一樣跌宕起伏,一氣呵成無贅述,不可多得唯稱奇。結構的嚴謹體現在緊湊的情節和合理適度的情感處理,銜接自然,驚奇亦有緣由交待,善用多種手法表現人物性格——對白、反襯、環境渲染,細節的掌握爐火純青。故事一層層地揭開,感人的情節中傳達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電影的故事好,得力于主人公的角色塑造。一個人真正為善,心里肯定時刻裝著他人。影片中的主人公蘭徹積極、豁達、睿智、勇敢,富有創造力。同時非常有情誼。他不問得失,凡是朋友有難必爭排憂,力增援助;給陷入困頓徘徊的人以簡單的道理指引方向:ALL IS WELL。他的情誼不僅表現在對朋友身上,還表現在朋友的親人上:幫萊俱認清自己,急救他的父親,安頓好萊俱跳下樓后的恢復療程,不惜幫他偷試卷導致退學;幫法漢找回夢想,把他父母的照片放在他錢包里鼓勵他不懈追求;幫皮婭的姐姐接生,為自殺的學長討回公道……后來與這些朋友和愛人失去聯絡也因守住當初契約,不失信他人。
片中很多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這也是電影值得人們回顧的原因之一。其中富有友情味的鏡頭就是,三個兄弟在被“病毒”院長當眾羞辱的那天深夜在階梯上喝酒暢談。成績長期落后于蘭徹的萊俱和法漢把酒下肚彼此苦樂癲狂也吐出。蘭徹聽完一語道破自己工程學得好是因為對工程有天生的激情,而他們一個活在恐懼中,總擔心明天過不好今天;另一個活在偽裝中,明明喜歡攝影卻走工程師的路。在萊俱和法漢的醉酒打賭中——如果蘭徹敢向皮婭表白就扔掉信仰去面試或告別工程去學攝影,蘭徹毅然選擇冒險表白,后面情節堪稱浪漫喜劇。其實萊俱和法漢不也是當下社會許多徘徊于夢想和現實的人的寫照,蘭徹很早就看出了實質,也不斷鼓勵支持他們選擇自己的路。
蘭徹的思考之所以獨特和深刻,在于他不為成功而追求,而是由心而發。除了友情和愛情,對于體制化教育的控訴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身為ICA大學的校長,他的一言一行都是體制禁錮的烙印,代表的都是幾十年來保守傳統的學風。蘭徹與他,與他所代表的這所大學格格不入。然而有膽量的人與權威的斗爭是長期的,有智慧的人對教條的反抗是直觸本質的。從大一就妙用電擊暈虐待新生的師兄看出,蘭徹無心與其他人爭輸贏,卻會為自由永不低頭,直至最后贏得校長的尊重——那一瞬晝夜更替仿佛預示著校長人性的轉變。從他含淚對幾經挫折誕生的孫子說,“做你想做的吧”那一刻開始,到哽咽地將前輩流傳下來的代表杰出學生的鋼筆取出,別在蘭徹胸前陽光下熠熠生輝。一切都在校長的嚎啕大哭中釋然了。又一次印證了影片蘊含的真理:ALL IS WELL。
2015/4/10 ?海島日記day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