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佳梅
三個月前,我讀到了《精要主義》這本書,留給我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如果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你會做什么?
當然,這里說的是與工作、個人興趣相關的事情。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也不太有勇氣去剖析自己過去的大把時間分流到了何處的節點。
比如,我是否為了取悅別人而陪著聊自己不愿意聊的話題;我是否害怕自己在群體中被無情地孤立,生怕錯過一次對我來說有些將就的聚會;我是否因為一個別人早已翻過去的誤會遲遲不肯放下而耿耿于懷;我是否一味地委屈自己而參加了無數次幾句話能說明白,非得搭上大把時間喋喋不休的會議;我是否帶著恐慌去淺嘗輒止地學習新東西只為了不掉隊;我是否在微信朋友圈為了點贊而點贊,僵硬地去刷所謂的存在感……
一個人最大的恐慌就是,一天過去了,真正想做的事沒有完成。
從而,日復一日地發出同樣的感慨。
歸根結底,其實自己的精力是有限的,各種有價值的APP,學習資源,深度好文,是永遠學不完的。
這個時候,必須要作出取舍,就像書中說的一樣:有時候,你不做什么恰恰和你做什么一樣重要。
生活越簡單,擁有時間的自由度越高,而不是整天疲憊不堪地應對各種繁雜。
曾經,我總覺得自己進步得太慢太慢,別人寫作一年關注度就達到多少多少,于是各種干貨,各種文字變現的標題,且不遺余力地去涉及各個領域,讓你忐忑不安、誠惶誠恐,無法沉浸下來專注自己的事情。
甚至,也為別人的一句好言相勸,近而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后來,我想通了,我為什么要和別人比?我的生活現狀和別人一樣嗎?我的起點以及努力程度能和別人試比高嗎?我的領悟能力能像別人一樣一點就通嗎?我如何像別人一樣周末去一線城市參加各種培訓?我的孩子誰帶,誰管?
讀了一些時間管理方面書籍以后,我依然有些不知所措。
總覺得別人說的都是道理,但真正實施起來,還是有難度。
后來,真正把這個問題說的我心服口服的應該是李笑來老師,他在《把時間當朋友》中說過,你是無法管理時間的,真正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
我終于釋然。
我要過屬于自己的“精要主義”。
工作日,幾乎時間都搭在別的孩子身上了,雙休日,要搭在自己孩子身上,陪學習、陪讀書、陪參加各種活動。
刪去手機里一些不必要的工具,有時候它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負擔,切忌貪得無厭,一口根本吃不成胖子。
決定一件事之前,問問自己,這件事對我來說有意義嗎?
累了,睡覺比硬撐著寫文更有意義,而不是那句勵志的標語,明天的你會感謝今天努力的自己。
有時候,我會靜靜地描紅一段經文,什么音頻也不聽,什么也不想,任時間流淌,慢慢地在喧鬧的環境里,享受心中的寧靜小屋。
有時候,也會來一次大掃除,不亦樂乎地在一些物品的扔與留上做選擇題,事實證明,扔了也從來沒有后悔過。
有時候,我會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讀一本書,并選擇空白紙張的筆記本記下自己喜歡的句子,比如這本《精要主義》。
兩個月前記錄的,今天翻開來,依然能找到當初用彩筆順著直尺劃線的感覺。
如此地安靜,如此地美好。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