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看了好幾本關于反腐的書。
有《人民的名義》和最近讀的這一本《追問》。
看這類的書會有兩個收獲。
第一是認清世界的真相。腐敗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腐敗分子也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通過讀這樣的文學作品可以知道世界的真相。這種真相包括權力和金錢運行的套路。對于我們平頭小老百姓來說,這種套路是永遠不可能摸得著看得見接觸得到的。而只有通過這樣的文學作品中才能管中窺豹,看到一點點。只有認請了真相,才能認識世界。只有認清世界,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
印象最深的是在人民的名義中開省委常委會。對于一個普通小老百姓來說,永遠無法接觸到這樣的會議。而在作品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在會議中如何研究干部人事等一系列工作。還可以看得到決定我們社會運行的這些重大決策是如何做出來的。
在追問一書中。國企老板如何排除異己,樹立權威,大權在握。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這里面都有好多的套路。知道這些套路的最大收益不是以這個來牟利。認清世界的真相,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基礎。
二是啟發自己的心靈。這些腐敗分子本來都是非常優秀的人,為什么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心發生了變化。他們人生的分水嶺往往發生于在此之前就已潛移默化的內心變化。
人到底應不應該有欲望。
或者說我們怎樣讓自己的內心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這是值得每一個人認真思考的問題。心不平衡,思想就會出問題,思想出問題,行動也會出問題,行動出問題,人生就可能會走偏。
佛學說人不應該有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就產生痛苦。這個欲望是指本能。包括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在《追問》中表現為權力、金錢、愛欲和對快樂的追求。對這些欲望我們要學會有節制。不能對自己放任自流。
不知道哪位名人說過,動物是成品,人是半成品。人要在一生中逐步完善,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這個過程就是逐漸脫離人的本能的過程。
在《追問》中的八個主人公都是非常優秀的人,他們在自己人身上應該說對能力的問題已經解決得很好了。但在人生這巨大的天平上,除了能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心。
而心靈才是驅動人生的發動機。
查理曾經說過,如果我知道我死在哪里,我將永遠不會到那個地方去。
同樣,如果我們知道我們會在哪些地方犯錯誤,就會要時時警醒自己,不要犯類似的問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心靈大多數是處于混沌的一種狀態。對好多問題沒有認真的思考,沒有清晰的界限。這種混亂的狀態會不知不覺的把我們引向深淵。
而從這些精英墮落為犯罪分子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得到,除了這種混沌的心靈狀態之外,還有反應的遲緩。
可能好多時候明明已經知道是一件不對的事情,但沒有及時作出改正。就像一輛車,如果在行駛過程中方向偏了,及時修正還可以走回正道。但如果越陷越深的話,就會走入萬劫不復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