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的引發是在前幾年年中公司述職中我的一個下屬提出的一個問題,他說由于平時工作很緊張,經常加班,他和大家都沒有學習和思考的時間,造成能力提升緩慢。當時我對這個問題分享的看法是:問題就是學習,解決問題就是悟。
相信類似的苦惱不少職場中人都遇到過:不學習就無法跟上工作發展的需要,學習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因為除非你想放棄機會或松懈,否則工作的繁忙和壓力只會有增無減。即使能擠出一些時間學習,由于缺乏時間思考消化,學后真正能掌握和熟練應用的并不多。而且學習的速度更是永遠也趕不上新問題出現的速度。更嚴重的是,由于絕大部分的學習內容都是工作專業方面的,缺乏時間接觸了解滋潤心靈和充實精神的文化與藝術。于是,我們知道得越來越多但真正理解的卻越來越少,我們得到的物質越來越多但精神卻越來越貧乏,越來越難以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向后望去離歷史和文化的根基越來越遠,向前望去前景越來越飄渺和無法把控。這令我們感到孤獨、彷徨、迷茫和不安。
何以解困困局?對這個問題的逐步解開是在我接觸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悟”之后。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體會到的人學習的三個層次:學、思、悟。
第一個層次是學,是從不知道到知道。其最主要的方法是觀察與了解。不論是觀察書本抑或他人,了解事物原委后,便坦言“我學會了,我知道了”。但這種“知道”只是了解了事物的“原始信息”,是比較表面和片面。我們還不能僅憑這些東西去較好地解決問題。
第二個層次是思,是從知道到明白。通過對所學到“原始信息”的分析思考,對事物的來龍去脈有了較深入全面的了解,從而能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方法較好地解決一些問題。但僅憑一般思考的學習存在兩個很大的問題:第一個是我們一般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是“殘缺不全”和沒有“靈魂”的。什么意思呢?《莊子-天道》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輪扁是當時齊國一個做車輪的工匠,一天齊桓公正在讀書,輪扁問他:“公所讀何物?”桓公回答說:“圣人之言也?!陛啽鈱λf:“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為什么這樣說呢,輪扁解釋說:我砍削車輪,動作慢了松緩不堅固,動作快了澀滯不入木。只有不慢不快,拿捏好力度和角度,心手才能相應順暢。對此雖然有技巧存于其間,但我口中卻無法言表,別人也不能從我這兒接受這一技巧。也就是說,作者心中真正的精華絕技是無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因為我們人所能達到的能力境界遠遠超過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再加上缺乏時間對所學深入領會,這也就造成了第二個問題:我們學到的很多知識都是支離破碎、無法融會貫通的,每種知識方法的適用范圍狹小,當遇到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場景時就不靈了,不得不再學。我們大部分人一般在“思”這個階段就很難再突破了,就出現了上面提到的在工作和學習之間疲于奔命的情況。
第三個層次是悟,編寫于東漢我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中說:“悟,覺也”。我的體會就是通過身心的修煉和純靜的思悟與古人和歷史產生思想“共鳴”,直達事物本源,領悟到那無法言表的真意。各種所學融會貫通,通行無障。人的思想不斷“覺醒”、境界不斷升華。處于這個狀態的學習,無需懸梁刺骨,挑燈夜讀,因為你時時刻刻都在自然、生活、工作這本“書”中去學、去思、去悟。做事是在做人,做人也是在做事,由小見大,由粗見精。悟看似飄渺、神秘虛幻,實則實真實不虛,奧趣無窮。山澗清風,空中明月,皆是學問;公司會議,桌上美食,俱是文章。一滴露水觀大千世界,一頓飯局體百態人生。
但要走由悟而學這條路有一個很大的難關,就是心靜。古人云:寧靜致遠。心靜方能悟道。吾在鬧中求靜已十年有余,雖僅得皮毛,卻已受益匪淺。但處于現在這個物欲橫流、只爭朝夕的社會,別說心靜,恐怕連身靜都很難做到,因為我們心中有太多的東西“放不下”。“放下”并不一定代表失去,而且不“放下”又如何獲得呢?能不累嗎?
道理雖很簡單,但知易行難。貴在堅信,貴在持恒。言盡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