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與阿Q精神有什么不同?
阿Q,是魯迅先生1921年在《晨報》副刊上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一個橫遭壓迫、備受屈辱的雇農流浪漢,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為是“勝利者”。咋一看,積極心理學提倡的積極心態好像也是類似的,建議大家要以積極、陽光、快樂、主動的心理狀態面對生活中的磨難、痛苦、挫折和失敗,這不是精神勝利法又是什么呢?
其實,這不僅是對積極心理學的誤解,也是對阿Q精神的誤解。關于阿Q精神和精神勝利法,《百度百科》上有很詳盡的解釋。在這里引用其中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黃修已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中非常透徹又簡明的論述:
“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并自認為是勝利了。由于這種病態精神的支配,他便永難振作起來以求自強,并永在屈辱中茍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盡屈辱的血淚史。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殺,還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勝利。”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阿Q精神的實質是否定現實、自欺自賤、不求反抗、甘于屈辱。它是心理學家已經發現的16種心理防御機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中的兩種——逃避和自騙的結合。雖然它可以讓人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后減輕或免除心理壓力,短時間內就能恢復心理平衡,但其消極意義是非常明顯的,可以讓人因壓力的短暫緩解而自欺欺人,出現自我麻醉,不求改變,從而導致更加嚴重的心理疾病。
(1)阿Q精神中的否定(Denial),是一種比較原始而簡單的心理防御機制,它“否定”不愉快的事件,當作根本就沒有發生,以此獲取心理上暫時的安慰。比如,小孩子闖了禍,用雙手把眼睛蒙起來;面對絕癥,或親人的死亡,許多人會本能地說“這不是真的”;被人批評,假裝沒聽見等等。其他如“眼不見心不煩”、“掩耳盜鈴”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現。
(2)阿Q精神中的“精神勝利”,是典型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又稱文飾作用,個體無意識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釋為難以接受的行為辯護,掩飾自己的無能、過失,或者齷齪,以減免焦慮的痛苦和維護自尊免受傷害,使其可以接受。這個理論有兩個很著名的案例:一個是酸葡萄心理——盡量丑化自己沒有滿足的欲望;另一個是甜檸檬心理——盡量美化自己已經滿足的欲望。很多強迫型神經官能癥(Obsessive Neurosis)和幻想型精神病(Paranoid Psychosis)患者就常使用此種方法來處理其心理問題。
由此可見,阿Q精神是病態的、消極的,甚至是有害的、邪惡的。試想一下,當我們心理學家面對一個被家暴的女性、一個被性侵犯的女孩、一個被迫害的弱勢人士、一個被蒙騙的無辜孩子等不幸人士的求助時,能只告訴她/他們要一分為二、要合理化、要“積極”嗎?其實,更需要有一個能解決問題的具體行動!
積極心理學是建立在科學原則基礎上的一個新興領域,科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相對的真實性。我們不一定能夠完全知道自然世界和人類生活中所有真實的情況,但起碼我們不能否定事實、證據和現實。同樣是面對霧霾天氣,“阿Q精神”通常是不承認它存在,或者以為無論官民大家都是“平等的”受害者而淡化它的危險,甚至變態地認為它是人間最美好的體驗;但“積極心態”想到的是如何去應對、改變、進步。
因此,我們積極心理學家所說的“積極”不是要去混淆是非、粉飾太平、歌功頌德或者自我麻痹。我們只是相信,人類的積極心理,如幸福、審美、創造、善良、道德甚至信仰等讓我們人成其為人的東西,同樣值得我們心理學家去研究;而不只是關注人類的如焦慮、抑郁、自殺、競爭、斗爭等消極心理——而這恰恰是上個世紀人類學術界所關注的重點!
我個人認為,積極心理學是不是能夠成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科學性,這正是它區別于心靈雞湯、宗教信仰等的地方。令人欣喜的是,在過去十年里,積極心理學發現了很多經得起檢驗的相對真實事實,這樣的科學發現是非常值得自豪的。這里舉九個有科學證據的例子:
1.大部分人是心理健康的,而且是快樂的;
2.人心是堅強的,不幸是可以克服甚至超越的;除了刻骨銘心的愛人亡故之痛比較長久,其他痛苦都有可能較快康復;
3.人性是善良的,即使是嬰兒也有善惡之辯;
4.情感在我們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義,情商比智商重要;
5.信仰很重要,人要心存敬畏;
6.養生重要,養心比養生更重要,積極心態是長壽的重要原因;
7.關心他人很重要,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而良好的社會關系是我們應對各種挫折和失敗的最好保護;
8.金錢對幸福的效應是邊界遞減的,有錢的人把錢花在別的有意義的事上更容易產生幸福感;
9.幸福的生活是可以學的;知行合一是有道理的;追求高尚,甚至只是心向往之也比無動于衷,自甘墮落要好得多。
當然,積極心理學還是個年輕的學術思潮,還有很多末知的問題亟需探索和發現。但我們有足夠的證據支持積極心理學不是心靈雞湯,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它所關注的是人心中的善良天性、人類社會的正能量,以及我們人類共同具備的靈性、悟性、感性和德性!
作者:彭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