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我參加過4次工作坊。從第1次到第4次,每次上課的心里變化是:糾結徘徊—質疑驗證—驗證確信——真心信服。每次上課倒是很享受,回到生活中一直以一種驗證的心態“好事真的會發生在我身上嗎”?甚至心里都在懷疑小伙伴們說的“我的變化”。
直到這一次的蘇息工作坊,看到臉上慢慢綻放的沛鈺,她自己卻全然不覺矢口否認。我以旁觀者的視角看沛鈺如同一面鏡子,照見了自己,才發自內心由衷的認可。其實我知道這個課很好,不然也不會千里迢迢的上課,再而三的繼續學習。只是內心不相信會對自己有那么大的幫助。明明知道很好,卻不愿相信,這就是我的“質疑模式”,就像歌里唱的“我沒那種命……”在潛意識里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的事物。到現在我才切實感受到生活越來越好,原來生活真的可以更美的。
很慶幸結實某公司高管游,漸漸發現富人和常人思維模式的不同。讓我驚訝于她居然相信一個陌生人的勸說“初一十五”食素,當然這是小事信與不信并無損失。關鍵是通過長時間的接觸了解,發現她和我截然相反的“樂于相信”思維模式:她相信朋友去投資大賺了一筆;她聽信同事的建議,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出于相信,她借錢給初打交道的列車長而結下深厚的友誼……她相信自己足夠幸運,出現在她身邊的都是貴人,事實也真如她所愿。原來這就是相信的力量。
30多年的思維習慣是根深蒂固的,從4月到現在,前后歷經了4次情緒釋放,一點點刷新頭腦中的既定程序,終于有了點富人思維“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因為嘗到甜頭,決心繼續成長,為了今后的財富自由、隨心所欲的生活。能如此堅定,也是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勇于追求所想”的榜樣,給他標的一個高的起點。都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可這個起跑線并不是各種早教和興趣班,而是父母的視野和格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點點滴滴滲透,孩子最終形成“相信自己值得擁有”的大格局。我之所以如此勇于追求,就是受益于父親當年面對巨大損失,依然有重頭再來的勇氣。孩子從來都是在模仿父母。
有人問我“為什么要執著于學習”我想說,不知從何時我忘記了夢想,那是對生活的一種妥協。感恩石老師重新點燃了我夢想的激情,因為我相信我值得擁有更精彩的生活!此時的心境如同這首歌《我相信》
我相信希望
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
我相信我就是我
讓生活更新鮮
每一刻都精采萬分。
加油,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