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斷舍離”
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斷的是物品,但其實脫離的是執念,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斷舍離最核心的思想是“新陳代謝”(挑選有質量的東西,將物品的量鎖定到適當程度,同時在適當的時點,更換這些物品,這才是生活的理想自然狀態,目的是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是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間)
斷舍離并不是花費時間精力的家務勞動,而是充滿愉快感的居所保養方法。
斷舍離并不是一個個消滅具體的煩惱,而是改善人本身的“煩惱體質“,一個良好的狀態會讓煩惱自動消除。
斷舍離是在“出”的思維的引導下,將物質、空間乃至自我內心精簡化,讓“此時此刻的我”煥發人生光彩的“美學”。
舍與棄不同,舍是出,是在我處不起作用,而在他處得到利用,有二次循環、再利用的意思;棄是置之不理、不管不顧,隨意不走心地扔東西。
二、為什么要“斷舍離”
如同水槽中的鲇魚,人類生活在“消費社會”的大河里,水槽進水閥十分松動,而出水閥總無法打開,即物質不斷涌入,但舍離卻難以做到。當代謝物越積越多,我們的居所就成了“污泥淤積的儲水槽”。
每個人都生活在有限空間、物件和人脈關系中,在什么樣的空間消耗,用什么風格的東西,和什么人交往,構成最真實的自己。圈子越廣,越容易生活在別人的生活中;東西越多,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居所是身體的容器,身體是生命的棲居之處,因此,居所里放置的應該是能讓生命健康成長的東西。
肉體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是生存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肉體基礎良好,才能讓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綻放光彩,斷舍離通過改善作為生命基臺的肉體的生存環境——家,來保持三個生命的完備與健全。居所的每個部分都按照這三種生命扮演不同角色。
三、為什么難以“斷舍離”
(一)原因
客觀:我們生活在消費型社會,被消費文化裹挾,物品過度制造、過快流通
主觀:
1、存在“物質軸”思維(深層原因;自誕生之日起,人類就依賴物質、重視物質,逐漸形成以物質為標準的行為習慣,面對物質時,不是從“是否需要”的角度,而是下意識從“能不能用”的角度判斷)
2、對舒適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數量考量不足
3、受不舍得浪費的舊價值觀影響
4、對物品的定式思維,將物品留下后心理上會有沉重感,如同存在“執念”的黏著劑
(二)哪些人難以“斷舍離”
1、逃避現實型:工作繁忙,待在家中時間較少,整理家務總是推后,混亂的家讓心情變糟,更不愿待在家中,陷入惡性循環
2、執著過往型:珍藏很多舊相冊、信件、紀念品等舊物,沉湎于過去快樂時光
3、憂慮未來型:擔心未來沒有某件物品,不停為未來的事囤積物資
四、如何做到“斷舍離”
(一)評判標準:空間軸”思維
斷舍離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間,注重為確保空間整潔干凈,將物品量盡可能縮減到最合適的量
(二)如何開始
從切實能出成績的小地方著手
具體步驟
觀念上:
認識現狀:掌握家里物品的數量和質量,觀察東西是否過剩
停止自我否定:停止自己不會整理的自責的思維方式
描繪家的具體構想:描繪收拾整理完的藍圖,簡約、民族或現代風格
雜物上:
拿出雜物,俯瞰
扔掉“怎么看都是廢品”的東西(家居中的巴萊多定律:居住空間里的東西,80%是忘卻物,在使用的東西只占了20%)
以“自我軸/物品軸”和“時間軸”為判斷基準,考慮物品與當前自我的關聯度,這是斷舍離最核心的部分
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舍,只有坦然直面自己的感受,才能看清哪些東西是不合適、不愉快的
收納在雜物最適化后進行,斷舍離收納概念出發點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納
收納指南:
"三分法":大分類→中分類→小分類
"7·5·1法":看不見的空間里物品占7成,看得見的占5成,展示性的占1成,讓空間留白
"1 out 1 in法":先出后進,處理一個,收納一個
"one touch法":一鍵式,簡化收納過程
"自立·自由·自在法":布藝制品立著疊放;根據被子不同形狀種類擺列,方便拿取;小件衣物團著折疊,自在滾動
五、“斷舍離”的意義
隨著生活令人開心的小變化不斷累積,閉塞的人生逐漸疏通,恢復流動感和活力,人生處處自在怡然
與內心的自我建立良好關系,逐漸形成主體性生活方式,形成此時·此地·自己的思維方式,用心珍惜當下的人事物
人際關系中保持適度距離,張弛有度,提高溝通力
在深入斷舍離的過程中,選擇和決斷的精度會提升,行動的速度也會提升
提高審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