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有漁學堂”,更多IT教育干貨
銷售不是市場部門來做的,而是消費者自己來做的
按照李叫獸的理論,一個有效市場包括
- 擁有一群實際存在的顧客;
- 這些顧客普遍都有某些需求;
- 有一系列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其需求;
- 在決定購買時,市場中的消費者相互參考。
成人培訓行業都不是一個有效市場,這個市場中的用戶沒法互相參考,100個人,割裂成100個市場。
任何一種新產品,要想成功推向市場,必要的條件是:至少先在一個市場進行有效滲透。
比如某個市場有100人,一旦該市場有10-20個人開始用,就會形成引爆,其他人跟風開始用。而如果20個100人的市場,每個市場有1個人用,雖然仍有20人在用,但不會形成引爆。
某IT品牌旗下的O2O公司(主營上門修電腦修手機等),在初期推廣的時候,幾乎具備了成功營銷的全部條件:整體服務滿意度高,價格低廉(比如上門清灰只有49元),文案也OK,團隊執行力強,甚至,也進行了市場聚焦——定點聚焦到幾個高端小區進行推廣,先把滲透率做起來。
最終卻收效甚微,哪里出了問題呢?
在上面的例子中,該O2O公司上門修電腦的服務看似聚焦在了幾個北京市高端白領小區,但是我相信,幾乎沒有什么小區的白領,會在“怎么修電腦”的問題上,跟隔壁鄰居交換意見。
如果想激活一個市場,必須先激活少部分人,這些人相互參考,從而通過杠桿效應撬動市場,除了宗教,恐怕任何機構都沒有能力改變所有人的行為模式。比如大多數人買手機、買化妝品都是看到周圍人在用,從而自己使用,以手機市場為例,小米、魅族、華為等營銷套路基本相同,可以看作有相同的市場力量,那么你根據什么購買呢?是不是彼此交流是說小米手機容易壞呀,魅族可以當暖手寶,是不是根據這些來參考呢?
幾乎沒有營銷人員,能夠在相互無法交換意見的群體中,實行任何有意義的營銷計劃
那么IT培訓行業,學員會互相參考嗎?他周圍存在和他一樣的人么?他的室友、他的朋友會跟他們一樣參加IT培訓嗎?
不會
如果不是學生,恐怕很多人都是獨自打拼,沒有什么朋友,100個人相當于100個市場。
只有在學校,大家有共同的室友,有共同的話題。成天LOL的室友們突然發現你參加培訓,還擼了個網站給女朋友,是不是立馬就慌了。
所以,培訓做的好的必然是校企合作做的好。
很不幸的是,進校園可存在非常高的壁壘,并非你想進就能進的。
那么,如何用杠桿撬動一個分散的市場呢?
- 口碑——被推薦
- 展示效應——我們看到別人使用了產品
一 口碑
以有機大米為例
這個廣告好嘛?
- 缺乏新奇性 大米,太普通啦
- 缺乏分享的必要知識 普通用戶怎么知道有機米啥的,用戶根本就不知道,又如何去分享呢?
- 缺乏分享的話題 談論大米的頻率太少
如何去做呢?
1.1 提供新奇性
1.1.1 反差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這個產品與市面上的產品存在什么反差?為什么這個反差是有意義的。
同樣,我們可以看下培訓
傳統培訓: 填鴨式、軍事化管理、被動教學、一桿子買賣、一個字“Low”
在線教育: 主動學習為主、二次購買
之前看到一段話感覺很不錯,貌似是李笑來說的吧:
教育已死、學習永生
或者培養能就業的碼農不是問題,培養能進BAT的碼農才是關鍵。
1.1.2 超出預期
比如你叫了一個師傅上門修電腦,結果來的確是鋼鐵俠
比如你報了一個1000的課程,確投入了1000小時的時間,收獲比2w的課程還大,那你會不會分享?會不會告訴別人?會不會向別人大力推薦?
1.2 創造知識落差
你爸媽又沒跟你說過,“不要吃土豆,都是轉基因;不要幫助陌生人,他們都是騙子”。
你父母的知識(不管是不是正確的)和你的就存在了知識落差,他們會產生一定要給你說的欲望。
還有小米剛開始做營銷的時候,拼命的說自己性能怎么好,然后又是XX鋼板什么的,CPU是XX HZ的處理器,三星4000多的手機,和小米999的成本差不多。
在線教育如何創造知識落差呢?我覺得可以加入先進的教學模式,開拓學員的眼界等等方式。
1.3 綁定分享話題
將低頻主題綁定到高頻主題,將不重要的主題綁定到重要的主題。
比如方太油煙機的廣告
油煙機屬于大家電,誰沒事了都不會討論油煙機怎么樣,但是方太把它捆綁到了保養上。
【李叫獸】一個市場是如何被激活的?
原創2016-03-01李靖李叫獸
請點擊上方“李叫獸”訂閱公眾號
【李叫獸】重新定義市場”系列
第二篇
如何利用市場上的杠桿力量,激活市場
發新產品了,很多公司都在砸錢做營銷做市場,忙著把廣告貼在電梯,忙著在微博購買轉發,忙著在電視大規模給用戶洗腦,但是往往并不清楚:砸錢做市場,到底是在做什么?
是的,我們到底為什么要砸錢?
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砸錢做營銷做市場,是為了直接帶來巨大的銷量——人們看到廣告后,會被廣告中的美女、嬰兒以及產品賣點所吸引,從而瘋狂上街購買。
這種流行觀點如此符合一個人的直覺,但又如此不切實際(只要你想想自己作為消費者有多少次這樣做就知道了),給大量的企業帶來誤導。
再次舉上一篇文章用的真實例子:
一個O2O上門修電腦的公司,服務體驗好、價格低廉,也花錢聚焦目標用戶進行地面推廣——定點北京的幾個高端小區,投電梯廣告等,但收效甚微,區區幾個下單的用戶完全無法彌補高額的營銷費用。
為什么呢?
因為在這個營銷計劃中,全部的營銷都是公司市場部做的。
而真正有效的營銷,是消費者幫你做的,市場部只不過起到初始刺激的作用。
設想一個正常的小區居民,接受營銷唯一的渠道就是電梯上的廣告(花的市場部預算),而其他多種免費的強力營銷方式,他沒有任何渠道接觸——他不會在修電腦的時候跟鄰居詢問用哪家服務好,也不會因為看到鄰居用了某個修電腦服務,進而因為從眾而使用該服務(因為一線城市高端小區的居民幾乎是沒有什么相互溝通的)。
這就意味著:這家O2O公司所有的營銷成本,都被自己的市場部承擔了。
而真正的營銷專家應該有這樣一個基本常識:沒有一家公司能夠一次性承擔所有營銷活動的成本。因為每一項營銷活動的成功,都必須依賴后續的連鎖反應:
看了廣告而下單的人很少,甚至遠遠無法彌補廣告投放的巨大成本,但廣告投放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少數人看到、下單后,能夠在一個群體內引發連鎖反應——比如推薦給周圍的朋友,比如使用產品被周圍的人看到后跟風購買等。
而如果一項營銷活動沒有刺激這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就相當于沒有使用市場上巨大的杠桿力量,完全在憑借自身的力量來進攻市場——這當然是不行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可以直接改變成千上萬人的行動。
所以,你認為營銷活動是由市場部做的,但其實不是,營銷活動的主體是廣大的消費者,而市場部的作用只不過是刺激他們幫你營銷。
想想你自己購買嘗試新產品(比如某個新型化妝品)的經歷就知道了,有多大比例是因為你看到周圍朋友使用、被周圍人推薦(杠桿力量),有多大比例是因為看了廣告后覺得激動人心而購買(市場部本身力量)。
正因為如此,幾乎沒有營銷人員,能夠在相互無法交換意見的群體中,實行任何有意義的營銷計劃(比如在北京某高端小區推廣上門修電腦服務),這也是上面案例企業推廣失敗的重要原因。
你真正要做的,是進入一個相互參考意見的群體(上一篇文章的內容《【李叫獸】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場”》),然后用有限的營銷預算,為市場提供初始刺激,再利用其引發的連鎖反應(比如消費者討論、示范、推薦)來進攻市場。只有這樣,才能利用杠桿力量,放大有限市場預算的效果。
那么,一個消費者群體里,到底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杠桿力量呢?
實際上,市場上能夠被有效利用的杠桿力量,主要有兩種:
意見參考效應——我們被別人推薦、跟別人討論等
展示效應——我們看到別人使用了產品
第一種杠桿力量:意見參考效應
關于意見參考效應,有個更通俗的說法,叫做“口碑”——消費者在購買某種商品時,向其他人詢問意見,或者你用了某種商品,主動推薦給其他朋友。
大部分新產品,即使進入了正確的細分市場,仍然推廣緩慢的原因,就是沒有有效激活群體內的意見參考效應。
比如前段時間做咨詢遇到這樣一個客戶:
一個做有機食品的企業(有機匯),生產高性價比的有機食品,在分眾打廣告講自己的各種產品有機、健康等,結果推廣轉化率不高。
這樣的推廣信息,必然無法激起一個群體內的有效口碑效應。試想一下,假設你看到廣告后真正購買了這種有機大米,吃完了之后,你有多大可能性分享給自己的朋友呢?
很少,因為這個產品推廣:
缺乏新奇性——即使最好吃的大米,帶來的感官沖擊并不大,至于健康,更是感知不到的了,所以用戶幾乎不會分享這種不奇特的信息。
缺乏分享必要的知識——即使用戶想分享,那么分享什么呢?普通用戶能知道有機大米和綠色大米、生態大米等一系列概念的區別嗎?如果你自己就不懂,怎么會推薦給其他人?
缺乏分享的話題——宣傳中只講了大米本身,那么只有當用戶討論到大米話題時,可能才會想起有機大米。可用戶談論大米話題的頻次太少了,也就很難想起來。
總之,用戶沒有感覺到奇特,沒有理解產品,更沒有討論相關話題的習慣,自然就不會經常推薦。
那怎么辦呢?選定了一個市場后,如何激活口碑?
1
提供有意義的新奇性
人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在進化之初,就擁有了“向所在群體分享新奇事物”的本能——遠古部落的獵人看到一個從沒見過的野果,或者看到一個潛伏在附近老虎,肯定會迅速把消息傳遍整個部落,這種信息分享機制,保證了部落的延續。
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發現了超預期體驗的餐廳,奇特的新聞,或者特別的口紅,都會分享給自己的朋友,甚至適度夸張。
而如果你想激活這種分享推薦機制,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提高信息的新奇性。
反觀上面有機食品的信息:關于最好吃的XX,有機的生態的XX,健康的XX這類廣告,早就已經充斥滿大街,幾乎不具備任何分享價值,更何況用戶根本不知道“有機”是什么意思,代表著什么。
所以首先要提高信息的新奇性:這個產品的優勢特點,與什么存在反差?為什么這種反差是有意義的?
然后我們發現有機產品的幾個特點:種植周期長(不能催熟)、土地每次用完要休耕3年、復雜的國家認證體系、耗費大量人工來除蟲(而不是靠農藥)等。
這個與什么存在反差?
當然是與當下流行的追求效率速度、工業化、低成本化有反差。(而不是與“無機”有反差)
所以,其實可以包裝“慢”的概念,而不是“有機”的概念,因為前者既更加概括了這類產品的最大特點(生產慢、成本高),又與目標市場一線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產生反差,還以此暗示高成本以支撐高價格。
[圖片上傳中。。。(8)]
總之,要想引發群體內的討論、推薦,必須提供可以被理解的新奇性信息(“有機”既不新奇也難以被理解),并且想辦法打破預期。
什么叫做打破預期?
當我們聽到辦公室有人喊“蟑螂”的時候,第一秒就會讓眼睛掃向桌子底下;當我們聽到有人喊“蜘蛛”的時候,第一秒就會讓眼睛掃向墻角——因為我們過去已經建立了“蟑螂”、“蜘蛛”一般在哪里的知識,聽到信息的那一秒,就會喚起過去的記憶(比如蟑螂在桌子下),瞬間建立預期。
而這種預期一旦被打破,就會產生反差感。
比如你叫了一個師傅上門修電腦,這個時候對上門的師傅已經產生了預期(想想中可能是一個穿著藍色工裝的工人),結果上門的是一個穿著鋼鐵俠衣服的人,就打破了預期,更容易主動與別人分享。
如果你的產品、服務、營銷等任何一個環節有打破預期的體驗,用戶自然就會提高分享率,主動跟朋友談起這件事。(當然,如果你的產品讓人大失所望,也算打破預期,這個時候人們也會主動分享,只不過這對你是不利的。)
2
創造知識落差
什么時候,人們會主動分享知識、信息和商品?
當人們發現就某個問題存在“知識落差”的時候——比如你朋友買了普通大米吃得很開心,而你知道這種大米不夠健康,就會產生沖動告訴他可以買有機大米。
這個時候,你的知識(懂大米之間的區別)和朋友的知識(他不懂)就產生了落差,這種知識落差會刺激你主動分享信息給朋友,也會刺激你的朋友主動向你詢問信息。
而如果要刺激用戶的分享,激發他們的連鎖反應,就要想辦法創造這種知識落差——主動提供給用戶必要的知識,讓他們擁有超過別人知識的優越感。
比如小米手機在初期營銷的時候,大力宣揚手機行業暴利,說明為什么小米高配低價,秒殺各種高檔手機等。
這種宣傳,讓第一波看到廣告的人,產生了超過其他人的知識(比如更懂手機行業),他們會為了優越感等原因,逐步在各種場合宣揚這種知識——“原來大家都用三星啊,你知道嗎?三星4000多的手機,成本和1999的小米差不多!手機行業就是……”
而上面的有機食品廣告,就沒有創造這種“知識落差”,消費者看完了所有海報廣告,仍然不會比沒看過廣告的人更理解有機是什么、對生活有什么意義,自然也就不會分享,該企業也就無法利用市場上的杠桿力量。
3
綁定分享話題
要充分利用市場上的杠桿力量,就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消費者什么時候能夠討論到你?
在上面的有機大米的廣告中,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只有當消費者討論到“什么才是更好吃的大米”的時候,才能討論到。
可是,你稍微回想一下就會發現:“大米”是一個消費者熱門討論的話題嗎?消費者經常討論“什么才是最好吃的大米”嗎?
當然不是。實際上,大米是如此不起眼、所有人都習以為常的食物,消費者幾乎很少討論到這個話題。
那怎么辦呢?一般的做法是把產品同更加容易被討論、參考的話題進行綁定。
比如方太油煙機:
油煙機也是一個我們不經常討論的話題,它在家里一直不起眼,而且屬于耐用品,好幾年才買一次,真正被討論的頻率,估計還不如礦泉水。
所以方太去年新的廣告,把油煙機這樣一個難以被提起和討論的產品,同護膚話題、母親生病、眼睛健康等建立聯系。
比如“買高端護膚品保養皮膚,但敵不過低質量油煙機的摧殘”——油煙機是一個低頻話題,但女性護膚是一個高頻話題,幾乎所有的年輕女性,都經常就護膚問題交換意見。
把油煙機綁定到護膚問題上,就容易引起討論,畢竟,只要人們沒有就某個問題交換意見,就意味著你無法利用群體中的杠桿力量,無法通過一次性營銷,刺激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