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在“簡書”App上的日更第100天。幾個月來,發文150多篇,寫了近20萬字,獲得了6000多個粉絲和1萬多個喜歡。
似乎值得紀念一下。其實想想,也沒有什么值得好紀念的,平常的日子而已,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又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那些大事奇事喜事怪事值得讓人八卦的事還有不靠譜的事本來就與我不沾邊,自己能夠說說的能夠寫寫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不值得一提的事,就如同普通人寫日記,本身就是無足輕重不足掛齒的,有時僅僅是充當一個備忘錄而已。盡管這樣,我這人還是手賤,還就是喜歡寫個日記,而且幾十年如一日,一天不寫點什么就手癢。多年來積累下來的日記本就有高高的一摞。自從去年秋天內侄周正良推薦入駐了“簡書”這個平臺,我基本就用它代替了日記。不就是寫個日記嗎,所以我每天在簡書上發文,就權當是寫日記。
這樣說,似乎是辱沒了簡書,但我真沒有這個意思。在簡書上發文,我是認真的。起碼比自己寫日記要認真得多。記日記是天馬行空胡搞亂來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因為沒有別人看。在簡書上發文則不同,原則上起碼得講個正能量,不能有錯別字還得講究行文格式,內容得符合邏輯思維等等什么的。
之所以把在簡書日更比作寫日記一樣簡單,是想告訴大家不要把自己弄得太苦了,寫作本來是一樁快樂的事情,快樂了我想寫我就寫,心情不好或是太忙不想寫就不寫。有時看到簡書上有很多作者為日更而苦惱,弄得自己像挑有千斤重擔似的,說一天不日更就吃不進飯睡不著覺,想日更又沒有什么東西可寫,終于有一天斷了日更說像如釋重負似的......唉,瞧瞧,有這么重要嗎?寫東西有這么重要嗎?寫什么東西又有這么重要嗎?日更不過就是一個記錄而已,不就是每天100個字嗎?說幾句話就過了100個字,想說什么就怎么說唄,又沒有老師寫評語,又不需要評什么年終獎,又不靠寫日更來維持生活。瞧這被日更鬧的。唉。
其實,日更的目的就是培養作者有一個每天寫東西的習慣。這是我理解的簡書開展日更這一活動的動機。
作為作者,不管寫什么東西也都有個動機。我寫東西是幾十年以來形成了一個壞習慣,打小就形成了壞習慣。幾個月以前,我在“簡書”里發過一篇文章《我為什么喜歡寫作?因為喜歡》,我在這篇文章里面說過,很小的時候看書,讀到某一段落,“覺得文字好美,于是,拿一個專門的作業本把這樣的語句抄下來,無事就拿出來讀讀,覺得很舒服。這,可能就是我喜歡寫作的萌芽”。于是乎從手抄到記筆記再到寫日記,慢慢就形成了習慣,一日不寫點什么就手癢的壞習慣。
人到中年,寫東西的動機又發生了改變。我就是想把每天看到的想到的東西記錄下來,等到老了以后,再看看這些東西,想想在當時發生的那些事,就覺得挺好。其實,這些動機不過是當時的想象,隨著時過境遷,這些動機又會發生改變。我那些摞得高高的日記本,寫滿后放過一旁,幾乎就從來沒有再翻過。不過,這又有什么呢?那些過去的東西,就讓它過去得了。想翻動時就是想回憶了,其實回憶也沒有什么不好,話再說回來不回憶也沒什么不對。
我是過來人,我知道寫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寫好,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好多人喜歡寫作又害怕寫作,不敢寫作。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非常理解。記得十多年前在單位遇到的一件事,一個剛借用到政工部臨時工作的科員,安排他寫個先進黨員的事跡,就是一頁紙表格式的那種,一兩百個字。這種格式化的東西基本就是十幾分鐘最多半個小時搞定的事。他從上午弄起,中午加班沒加班不知道,一直到下午快下班時,我問他,他說還沒有搞好,看旁邊的廢紙簍,滿滿的堆成了小山。我知道他有難度了,但還是想教他。我說我口述,你寫。十幾分鐘就弄完了。
我知道,把想說的話變成文字,看起來很容易,但確實不是像說話那么簡單。說白了,寫作就是說話的后期制作。后期制作的好不好,不是你說了算,是看文字的人說了算。
因此,會寫作就像會說話一樣,你得練,天天練。天天練就是日更,日更久了,就像平時說話一樣容易了。
至于有些作者說的缺乏寫作素材的問題,黃庭堅在《東坡先生真贊》說“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換一個角度理解,就是說蘇東坡罵人笑人奚落人的話就可以成文章。你還有什么不能寫的?
想寫,你就寫吧。堅持寫作,讓寫作變成喜歡。堅持日更,讓寫作成為快樂,而不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