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兒童,他們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像星星一樣,獨自閃爍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只是一群普通的孩子,卻被孤獨癥奪去了生命的光芒與色彩。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
(圖片來源:海路舒設計團隊)
自閉癥近年來受到非常廣泛的關注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發病率呈現一個快速上升的趨勢。
在2005年左右的時候,自閉癥發病率是1 : 166,而到了去年,這個數字竟然變成了1 : 59,也就是說平均每59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自閉癥,而男孩患該病的概率是女孩的五倍。
“4歲多的孩子內向得很,整天不說話,是自閉癥嗎?”
“寶寶兩歲多,壓根不認人,誰抱都行,不哭不笑也不鬧,朋友說可能是自閉癥?”
那到底要怎么判斷孩子是不是“自閉癥”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辨別:
一.社會交往和語言交流的障礙,這個里面可能合并或者不合并語言交流的障礙,語言是否流暢是診斷自閉癥的一個依據;
二.重復刻板行為,或者興趣狹窄,比如他很喜歡小汽車,但是他的玩法和其他的兒童不一樣,他只喜歡把這些小汽車整齊地排成一排一排,而對小汽車的其他的功能都不太感興趣;
三.喜歡用固定的方式做事,拒絕生活習慣的改變或環境的變化,比如說,他只能接受某一件衣服,不能給他換其他的衣服,要不然他可能就會哭鬧;
由于自閉癥的復雜性,自閉癥目前沒有一個很好的臨床的生物標志物來進行它的診斷,而是通過兒童的外在行為的表現來進行診斷的。
講了這么多的特征,我想大家如果沒有接觸過患者,還是很難想象自閉癥患者到底是什么樣的,有一些優秀的電影作品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自閉癥患者的實際生存、生活狀況。
比如說,我們國家拍的一部優秀電影叫做《海洋天堂》,里面的主人公叫大福,是個典型的自閉癥患者,他生活的自理和自立都無法完成。
還有美國電影《雨人》,它獲得了多項奧斯卡獎。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哥哥,具有超常的智商,是個數學天才。從這些電影我們也可以看到,自閉癥的譜系是很寬的,中間的患者的表現其實存在最巨大的差異。
腸道微生物和腸道構成的“腸腦”與大腦是雙向互通的,形成了菌-腸-腦軸進行連接。正如腸道細菌的變化會影響健康的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從而增加多發性硬化和癡呆等疾病的風險,這種變化同樣會導致發育中兒童的自閉癥發生率更高。
研究發現,通過與健康對照組的兒童相比,自閉癥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群的相對豐度存在顯著的差異,多樣性也存在差異。
通過對比兩組兒童中產生短鏈脂肪酸的功能菌的差異,我們也發現,在健康對照組中存在更多的丁酸鹽和乳酸鹽的產生菌,而自閉癥兒童相對就較低。
在之后的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健康對照兒童相比,自閉癥兒童的保護性的菌群是相對較低的,由于保護性菌群的降低,就會導致外源性毒素還有內源性毒素的降解發生障礙;這些毒素會進一步的積累,造成谷胱甘肽的耗竭,導致線粒體功能的障礙,進而導致系統性炎癥的發生。
5月30日,《Cell》雜志刊登的題為Human GutMicrobiota fro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romote Behavioral Symptoms in Mice的論文,通過小鼠模型進一步證實了自閉癥患者腸道菌群和自閉癥核心癥狀的關聯性。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Sarkis K. Mazmanian實驗室將來自自閉癥患者的腸道菌群移植到無菌小鼠后,無菌小鼠及其后代出現了自閉癥的核心行為學表型,還導致了小鼠的大腦中自閉癥相關基因出現異常。通過微生物組及代謝分析發現,特定類型的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是引發行為異常的關鍵。微生物的部分代謝產物可明顯改善自閉癥小鼠模型的行為學異常并調節大腦的神經興奮性。
由于自閉癥的發病時間通常在三歲以內,關鍵時期是出生之前、期間或出生后不久,這正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首先,需要密切關注母親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的腸道微生物,飲食和營養狀況,降低剖腹產機會,堅持母乳喂養等,都是降低自閉癥風險的積極舉措。
其次,孕期用藥要尤其小心。在懷孕期間服用處方藥丙戊酸和薩力多胺等。孕期接觸可卡因、酒精以及病毒感染等都可能提高孩子患自閉癥的風險。
在寶寶出生后,可以多給孩子吃富含益生元和益生菌的發酵食物,或服用一些益生菌益生元,同時盡量限制或避免使用抗生素,不吃含酒精或加工食品;
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讓孩子多接觸土壤,以獲得更多的環境微生物。
世上的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
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們,需要我們社會各界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與關懷,希望社會能對他們“不合時宜”的一些行為多一點包容,讓孩子們的星球不再寒冷。
我是海路舒腸博士,一名健康科普工作者,喜歡閱讀與寫作,歡迎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