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為善之道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自古有之。《文言傳》說得十分明白:“積善之家,必有馀慶……”這便是勸人為善,勸人為子孫積德的名言。我的父母是樸實的農民,但他們的為人處世之道卻詮釋了一種善,一種德,大道至簡就是這個理吧。 父親常說:“做人憨厚,越憨越厚;做人尖薄,越尖越薄。”孩提的我似懂非懂,現在工作了,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領會這句話的深刻寓意。母親雖不是信徒,也不吃齋念佛,但常常告誡我做人要行善積德,現在隨著父母年紀的越來越大,我越來越覺得生活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修行,是良心的一種歷練,對我也是,這是在家里耳聞目染的一種善,一種德。
在求學的過程中,我也無時無刻不享受著這種熏陶,還記得,小學時,有一門課程叫《思想品德》,有一首歌叫《學習雷鋒好榜樣》,有一種行為叫五講四美三熱愛;還記得,初中時,有句名言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還記得,高中時,校長訓話:要做德才兼備的人才,有德有才為圣人,有德無才為君子,無德有才為小人,小人危害社會做不得;還記得,大學時,作為名校之首的清華校訓:厚德載物。
而今步入社會,面對食品危機,資源匱乏,空氣污染,環境惡化等危及我們生存發展的諸多因素,我捫心自問,這一切僅靠制度和技術的解決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民眾信仰需要我們祖先留下的這種善,這種德,所謂大善感天地,大德蔭子孫。這也更堅定了我以善良之心走人生之路的信念。在利益面前這種善這種德顯得彌足珍貴,君不見為人醫者,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為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最后以遲浩田大將所題墨寶與您共勉:為善最樂,積德必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