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反應從來都是應激反應
史蒂芬·柯維有一本名著,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首當其沖的好習慣就是積極主動這四個字,為什么難呢?因為它不符合我們的人性嘛。我們人其實也是一個很普通的物種,物種對環境的反應從來都是應激反應,就是你給我一個條件,然后我做出一個反應。
你最近有沒有發生一些情緒激動的時刻,回憶一下,你在工作中有沒有和需求人溝通時,他一直堅持著他單方的觀點不聽任何建議,在不停的爭論中,你心里的火已經騰騰騰直冒了?又或者是你嘉琪在家,早上想多睡會,七點半你媽就把早餐端上桌然后左一遍右一遍的催你起床?又或者是你提醒老公下班取回快遞,到家發現他完全忘記了還振振有詞?
平心而論,大眾平時的表現是,看到一個行為直接就生氣了,隨之反應行為是在瞬間發生。
第二段:誤解使雙方都痛
說我的一次真實故事,對自己生活有著很大啟發感悟。那時是冬天的春節,岳母因重病在外地醫院搶救中,低氣溫把掛在陽臺外的食物凍得硬邦邦。我從住宿地方走向醫院,一路抓緊帽子,盡量不露一點風吹到頭,但還是覺出冷冷的空氣。我是去替換家人,繼續陪護病人。我推開病房門,病房大小,就像我在北京租住的單間,住著6個病人,病房里大家走動盡量都側身通過。我看到了媳婦躬身按揉岳母的腿,這樣可以避免靜脈曲張。岳父正在躬身為病人拍背咳痰,因為身材高大,深深的彎曲成了弓型。兩人的額頭都滲出了汗珠。我想要替換他們其中一人,但因為我的雙手冰涼,我隨即把胳膊交叉相挎手自然伸進腋下,我想要捂熱手。媳婦見我,我是這個姿勢,站在一個能容下我的地方,身邊有些擠。媳婦明顯帶著不滿,生氣的說,你都不換換我爸?他那么大歲數都干不動了還在干,你就這么站著。當是是一種關鍵沖突,有一股龍卷風卷帶我上天后重重摔在地上,而地面因為是冬天,還是硬邦邦的。我當即發火,仍下兩句走出病房。被埋怨后,我頭腦中的反應是一些壞事,過不下去離婚、我該躺在病床上等等。
回到我的經歷中,當然,我頭腦里那些不好的事情都沒有發生,事后我和媳婦有了一次互相理解的溝通。但是為什么事發時無法溝通,因為當時的外部環境所致,一場吵架就要爆發。回到媳婦的反應之前,她看我雙手交叉,感到我是一種冷漠的不管不顧,想到母親病危而老公不管不顧的旁觀,便生氣的說了氣憤的話。在這個過程中,我是也同樣直接反應被誤解和憤然離開。假如在反應前,不臆斷對方行為,能夠諒解和溝通明白各自的直接反應可以改善后,我們和解了。
第三段:停止“演繹”,不要立刻做出行動
一般人們在受到刺激到做出反應,是在在瞬間結束的,從反應到結束是隱性過程,但只要分解打開給你看,你就能理解到一個新事物。
這一過程其實很多成分是小吳在“演繹”著事情的內容,而演繹的結果在小吳腦中短到沒有被察覺,所以小吳只有一種行動,就是上前直接懟對方。而化解臆斷的方法是,回到【想到】問自己這么想的事實依據是什么?不能回答,就不要立刻做出行動。
第四段:xxx價值
積極主動的行為有關自己、他人和環境,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你都可以有的選擇。由內而外實施:改變自身行為,可以影響他人行為,不抱怨無法改變的外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