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今天又翻看了Aha的文章《為什么PBL本質上是關于自由的教育》,看到后來關于“自由”和“自我導向的學習者”的論述,發現這不僅是關于學習,也是關于人生啊。
怎樣成為一個自由的人,和怎樣成為一個自由的學習者,道理都是一樣的。
先引用下文章對自由的闡釋:
自由不是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一種權利,一種 ?“我自己可以去選擇什么值得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該做 ” 的權利; 自由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分辨、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我理解這說的也是如何變成自由的過程。首先,我們要學會去分辨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值得做(或說“應該做”,但這樣的表達有點被動的感覺,不如“值得做”顯得主動和自主選擇),然后去思考我自己要做什么,最后去行動,實現我要做的事、達到的目標。
而獲得自由的最終體現,也援引文章中的引用: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偉大的思想者、歌手鮑勃迪倫曾經說過一句話:?'A man is a success if he gets up in the morning?and gets to bed at night, and in between he does what he wants to do.’ 大意是 “清晨醒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才是成功者。”
類比成為一個自主或者自由的學習者,與成為一個自由的人,過自由的人生:
1、學習者要明確自己的需求,我想學習什么、學這個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放到自己的生活中,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人生才是自己滿意的、感到幸福快樂的,類似自己人生的北極星,指引著方向。比如,希望身心健康,與家人朋友相處融洽、幸福,做一份事業可以實現自己對社會的價值,又有充足的經濟收入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水平。
有了這樣的需求,要實現它就會面臨很多的問題,例如,我做什么工作可以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又能得到可觀的收入呢,我適合做什么工作呢,我又對什么工作感興趣,我得先去了解。
2、學習者為了實現自己的需求,解決面臨的問題,設立一定范圍內的學習目標。
為了要實現我想過的生活,可能這個愿景太大了,不知道如何下手設定目標呀,那就大而化小,切割開來,在某方面、某個時間階段設定目標。比如,身體健康方面,這一年內擁有很好的體質,不生病,有充沛的體力和精神。又比如,工作方面,我首先要解決做什么工作的問題,那我又會面臨著不知道對什么感興趣的問題,那這一年,我先通過各種方式了解我的興趣籃子里的職業,對它們再進行分析選擇。
3、為了實現學習目標,學習者需要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需要怎么學,分哪幾個部分、哪幾個步驟,采用什么方式學習,需要獲取什么資源、找哪些同伴或老師。
同樣地,未來實現生活的目標,我們也得學習制定自己生活的計劃,也許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模模糊糊地,在腦袋里想想,隨遇而安,即使制定了生活的計劃也像一年年的new year‘s resolution一樣,沒堅持一個月就永遠地留在紙上了,我就很害怕對自己的生活做規劃,覺得自己實現不了,與其做不到失望,不如不做。計劃沒有實現,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自己的惰性造成的,沒辦法改變,這其中還可能因為沒有正確的方法,沒有不斷的反思,是不是目標定太高了,是不是給每個步驟留的時間太少,是不是缺少什么資源,碰到了意外的事情阻礙了進程,還是其他什么原因,是否需要對計劃進行調整.....計劃實現不了可能是一種常態,一開始制定的計劃不可能是完美的,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計劃和行動做調整、迭代,計劃也需要進化的。
4、有了學習計劃后,就開始去行動了,尋找到有用的學習資源、還有一起學習的同伴/老師,開始學習,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評價學習的效果。
在生活中,也是要開始按計劃去行動了,尋找相關的資源,一起做事的伙伴,過好生活,還有少不了的,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反思,不是在腦袋里簡單想想就好,而是要抽出專門的時間,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拿著紙筆,或者自己一個,或者和同伴一起,反思這段時間的行動,評估行動的效果,是否實現計劃的目標,反思這樣行動的方式是否有效,反思目標的設定是否需要調整,做好記錄,并進行下一輪的迭代。
5、在這一輪輪的學習行動中,總結出一套對自己行之有效的學習模式,再以這套模式學習下去(當然模式也需要不斷的迭代)。
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也要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做事的模式,這就類似“授人以漁”里的“漁”啦,當然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需要進化。
如何學習的過程,也是如何生活的過程,又想到陶行知先生說的“生活即教育”了。
雖然以上試著用五個步驟簡單粗糙地勾勒了學習的過程,但實際這個過程不是如此線性的,是不斷循環的,是曲曲折折的。甚至我們連一開始明確自己的學習需求都很難,不知道要學習什么,學習這個是為了什么,可能只是來嘗試一下看看對自己有沒有用。
生活的過程就更為復雜了,想不清楚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要實現什么樣生活的目標,可以做什么事情,做的過程中又肯定會遇到數不清的困難阻礙和限制,正所謂“人生而自由,桎梏卻無所不在”,我們還得學習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克服這些困難,突破這些限制,找到做成事情的方法,學習如何生活得更好。
在這么曲折的過程中,就像教育者設計學習旅程一樣,要思考如何讓學習變得愉快,如何讓學習者一直滿懷著學習的熱情,不斷地探索學習下去,這些也是一個自我導向的學習者需要面對的問題(對于自我導向的學習者而言,自己也是自己的老師,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而我們的生活就更是自我導向的了,沒有人能替我們生活,要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肯定是一個獨立的人,就不是按著父母、前輩給的生活規劃去生活,得有自己的活法。這首先得對自己負責,不能指望著別人給自己一個生活的路徑和模板,我們得自己規劃好自己的生活,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活成什么樣子,設定目標,去行動,去不斷地反思,同時在這過程中,讓自己的生活過程變得快樂,給自己時不時地充電、加油,讓自己對生活能保持熱情,堅韌不拔,克服困難,直至到達自己理想的生活之地。
在《極有可能成功》這本關于創新教育的書里,提到未來學習的三角核心,其中一項是will/motivation(意志力/動機),書中說:
To be clear, we’re not just talking about the thrill factor of learning. We are talking about the motivations that include grit, perseverance and self-discipline.
面向未來的學習者,需要有對學習強大的熱情和動機,還要具備堅毅、執著、自律的品質,自我驅動著去不斷學習,探索更多的未知。
生活也是如此,通往自由、向往的生活,這個旅程中,也需要對生活的熱情,驅動自己不斷前進,練就強大的勇氣,擁抱未知的風險,磨煉堅韌的意志,克服不斷出現的困難,還有嚴格的自律,堅守自己要堅持的東西,直至完成自己的使命、達到自己的理想之地。
學習、生活是這樣,創業、工作、做任何事情不都是這樣嗎?顧遠老師說的“我們有三重身份:學習者、教育者、創業者”,陶行知先生說“教學做合一”,我想我們不僅是學習者、教育者、創業者,還是一個生活者。在學習如何學習中,學習如何生活;在學習如何生活中下,學習如何學習,如何教育。無論學習、教育、創業,還是生活,它們都是通往自由的方向,歸根結底都是一樣的啊。
參考資料:
《為什么PBL本質上是關于自由的教育》,周賢
《用 PBL 教學就「極有可能成功」嗎?| 對項目式學習的誤解與思考》,Ni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