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 ?漢紀 ? ?漢桓帝 ?公元151年
前言:漢桓帝劉志登基之后,雖然他的年齡已經足夠親政,但是有皇太后梁妠和大將軍梁冀把持朝政,劉志只能任人擺布。
直接上內容,材料來自通鑒。
郎中、汝南人袁著,年方十九歲,到宮門上書說:春夏秋冬的運轉,每個季節都在達到極盛時便消退。太高的官職爵位,過分的寵愛信任,很少不招來災禍。如今大將軍已經位極人臣,功成名遂,應該特別警戒;最好是效法漢元帝時的御史大夫薛廣德,把皇帝賞賜他的安車懸掛起來,高臥家中,頤養精神,不再過問政事。經傳上說:樹木果實太多,會劈開樹枝,傷害樹根。如果不抑制和減損他手中所掌握的過盛的權力,恐怕不能保全他的性命。梁冀聽到這個消息后,秘密派人搜捕袁著。于是,袁著改名換姓,假裝有病身死,家里人用蒲草結扎成尸體,買來棺木殯葬。梁冀識破這是一個騙局,繼續追捕,終于抓到袁著,將他鞭打至死。
解析:梁冀是著名的外戚,作為大將軍,先擁漢沖帝,毒殺漢質帝,又立漢恒帝。權傾朝野,一直是權力的把控者,但是,為什么還要和一個19歲的郎官都不放過呢?
一、權力越大越敏感。
袁著的上書,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讓梁冀感受到挑釁權力,無論挑釁的力度有多小,只要挑釁,就必須嚴厲打擊。如果不當回事,那就會越越大,造成更大的風波。所以,挑釁權力,要露頭就打。
二、權力越大越需要上綱上線。
從一件小事的抓住不放,來為那些潛在的反對者打預防針,這不光是對袁著的敲打,更是警告所有有想法的人,只要敢動,就收拾你,哪怕你裝死都不放過你。
三、權力越大越冷血。
很多人會想,這個不到20的年輕人,為什么非要殺了不可,判刑流放不行嗎?為什么要活活鞭打至死?在權力控制著看來,你反對我,讓你活著就會留下后患,如果這個時候婦人之仁,放了對方一條生路,難免會給自己留下更大的麻煩。所以,能斬草除根就必須斬草除根,婦人之仁成不了大氣候。
雖然,梁冀最終被皇帝發動政變翻盤了,但是我們要看到梁冀控制朝政二十多年,威風八面,皇帝都得靠邊站,這就是權力控制的水平,不能因為最后的死而否定當年的手段。
我們學習就是要學習別人的得失經驗,成功在哪,經驗有哪些?失敗在哪?有什么教訓?這才是我們學習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