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要讀的書叫《有錢人為何用長錢包》,因為書是之前買的,跟肥羊推薦的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不同,但我想內容應該是大同小異,講的是為什么我們需要用長錢包。
書的主要內容是:錢包是你平常不會關注的小物件,卻是改變你人生的最棒的輔助工具。我們總是在為錢而發愁,總希望自己是個有錢人,那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成為有錢人呢?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自己的“錢包”,并且應該把折疊錢包換成長錢包。因為你對金錢的態度全都表現在了錢包上。那些重視錢的人經常會為金錢著想,他們把錢當成有人格的東西來看待,錢包就像是用來招待這些錢的旅館一樣。好不容易賺來了這些錢,應該用一個好錢包來款待它們,而長錢包正適合,因為它能讓錢幣保持一個平整、漂亮的形狀,讓錢幣“住著舒服,想著再光顧我們的錢包”,成為幫助我們理財、吸財的一個有力的工具。
對我受益的三段內容:
1. 其實無論是長錢包還是二折錢包,都不過是普通的錢包而已。但是,在你感受到希望的瞬間,無論多么不起眼的小物件也能成為改變你人生的動力。
讀這本書的人,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懷疑的態度。我就是這樣子,一開始讀的時候我覺得不可能這么神奇,所以我讀了一半就沒有再讀下去了。這句話是我是書的后半部分看到的,讀完后打破了自己的很有懷疑,因為我覺得這種懷疑并沒有意義。作者在四十天內徒步走過了八十八所古剎,是堅持的過程中,他把希望壓在自己的錢包上,“只要拿上這個錢包,我就再也不會為錢的事情發悉,今后的年收入也能一直維持錢包價值的200倍”,作者帶著這個希望,不斷地努力。讀過吸引力的人都知道,這個錢包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錢包了,它是一個希望的像征,因為錢包剛好也是每天都會帶著的東西,所以,你與你的希望同在變得更易見些。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放下了心中的疑慮,決定要去買一個價格高些的長錢包,想要變得有錢,首先應該相信自己會有錢吧。
2.每月的部分收入要用作什么,一個月最少需要花多少生活費,需要為了將來的生活存下多少錢,每天能自由支配多少錢。會攢錢的人能夠依次分配好這些支出。
我現在慢慢地有了記帳的習慣,但卻沒有在記完后作為效地分析,還是不清楚自己每個月需要花多少錢,很多事情只有一個大概,這也確實是自己需要改善的部分。知道問題就要改,所以,我準備讓自己這個月只發現金,就像書中提到的,一個月提兩次錢,并做好相關的支出記錄,這樣,我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錢的流向。節省永遠不是一個節流的有效方式,我們需要的是清楚了解錢的流向并作有效管理,只有管理好了你的錢,你才能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存款慢慢多起來。
3.在我們從錢包里拿出錢來的時候,要先停下來問自己一句:“這筆錢究竟是消費、投資、還是浪費呢?”
相信大家應該都很少會這樣做吧,尤其是現在電子支付這么發達,掃一下碼就可以付款了,沒有了把錢給出去的這個過程。以后,我當然會讓自己盡量花現金,但電子貨幣也是我們不可以阻擋的一個未來,如何讓支付變得快捷的同時讓自己不亂花錢呢?我覺得多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有效的解決辦法。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拿鐵分子”這個概念。 拿鐵因子一詞是由作家兼金融顧問大衛·巴赫首先提出的,源于一個故事:一對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鐵咖啡,看似很小的花費,30年累積算下來花錢竟達到了70萬元。拿鐵因子是指人們每天生活中如買杯咖啡般可有可無的習慣性支出,例如每天中午飯后的一杯拿鐵咖啡、跨行提款的7元手續費、租DVD逾期一天的二十元、看到商場促銷就買的兩條牛仔褲、在網上淘的三款眼影、付了錢卻未真正使用的健身卡……而這些被浪費的錢財聚集起來可能使他們成為富翁。 從知道這個概念后,每次我準備去買飲料的時候,都會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杯飲料嗎,正是因為經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基本上沒有買飲料的習慣,包括咖啡,大部分時候我都盡量自己沖,所謂積小成多,雖然我們并不是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根根計較的人,但如果這些拿鐵分子就是讓你不能成為富人的其中一個原因,那我們就要正視它。多問問自己一句“這筆錢究竟是消費、投資、還是浪費呢?”, 說不定你就能存下一個小金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