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前半部分摘錄自http://www.360doc.cn/article/18139840_434046487.html
有個年輕人崇拜楊絳,高中畢業的時候給楊絳寫了一封長信,表達自己的仰慕之情兼傾訴人生困惑,楊絳給他回信了。淡黃色的豎排紅格信紙,毛筆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勵晚輩的句子之外,楊絳的信里其實只寫了一句話,誠懇而不客氣:“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對楊絳先生的這句話,“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會因為各自生活經驗以及際遇不同,解讀出不同的意味來。當下的年輕人,天生有一種本事,拿今天的心情去預支明天的煩惱,敏感脆弱,易流于矯情,情緒永遠找不到出口。
自尋煩惱,難以釋懷,不快樂,大多數人是因為有需要,且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不管你愿意與否,“滿足”對于“需要”是沒有義務的,這正是“煩惱”的來處。為了研究“煩惱”的問題,心理學家做了個很有意思的實驗:他要求一群實驗者在一個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來7天內所有“煩惱”的事情都寫下來,然后投入一個指定的“煩惱箱”。三周后的星期日,他打開“煩惱箱”,讓所有實驗者逐一核對自己寫下的每項“煩惱”。結果發現,其中有九成“煩惱”并未真正發生。接著,他又讓大家把剩下的紙條重新丟入“煩惱箱”,三周后再來尋求解決之道。三周后他再次打開“煩惱箱”,實驗者發現那些所謂的“煩惱”已經不再是“煩惱”了。
實驗者切身地感受到,“煩惱”原來是預想的很多,真正出現的卻很少。換句話說,所有的煩惱,往往都是自尋煩惱!
一般人所憂慮的“煩惱”,有40%是屬于過去的,有50%是屬于未來的,只有10%是屬于現在的。其中92%的“煩惱”并未真正發生過,剩下的8%則大多是可以輕松應付的。所以,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何必自尋煩惱。
人千萬不能閑下來,一閑就會想的太多,就會感情泛濫,所謂矯情屁事多,空虛寂寞冷,都是因為懶散墮落閑。
我希望自己有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這樣我就只有很少的時間去胡思亂想了,我渴望這種充實到無以復加的生活,從來沒有比現在更渴望,因為玩夠了,頹廢夠了,我想彌補那失落的青春,希望能挽回一些吧!笨鳥先飛,這是客觀條件逼迫我不得不努力;不想浪費時間,或者說不愿意再浪費時間吧,使得我更珍惜現在的時光和不停地約束自己。
加油吧,少年!
2017/5/26
附
該文章于2017年6月13日于CSDN上首次發表,2017年12月23日搬家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