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常聽到有關醫患關系緊張的新聞,不禁讓我心寒和困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支持還剩幾多?
? 白巖松老師認為:醫生的職能是,偶爾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在撫慰。
? 贊成!莫名的,關于這個話題今天有了N種猜想。(對象:排除能將心比心的善人&醫生隊伍中的害群之馬)
(一)猜想
1.? 假設醫生是個人
肯定有人要馬上嗆聲: ?醫生不是人,難不成還是神?!說對了,醫生也是個人!那么我要求醫生100%把我治愈,不就是把醫生當做神嗎?古往今來,被稱作“神醫”的也就那么幾個,再者神醫也是靠著天賦一步步學成的,對每個醫生都要求100%的治愈率,會不會有點苛求?
2.? 假如我是個醫生
假如我這個醫生接到一個緊急病患,病患家屬對我撂狠話或者明暗示:如果救不好,等死!我會怎么做,怎么反應呢? ?治好了,不過得句謝謝,還要回話:這是我作為醫生的職責!救不好,可能就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頂著如此巨大的壓力,我想我可能手抖心寒,出錯率暴漲,感嘆入錯行吧!醫者父母心,我寧愿相信所有的人都是好人,有一顆善心!
3.? 假如我不幸挑了個庸醫
我是否也應該反思下,自己的判斷能力是否需提升?自己是否為了貪小便宜而選擇了非正規診所?有什么原因導致我做了這樣的選擇?
4.? 假如我是個諱疾忌醫的人
假如我是個像蔡恒公那樣的人,扁鵲神醫早為我指明了生路,可我就是不信,自我感覺身體棒棒,醫生就是為了坑錢,我才堅決不入套。等到病入膏肓,才命令扁鵲必須把我100%治好,這。。。強人所難
5.? 假如我自覺生無可戀,放棄治療。就算神醫能妙手回春,也無可奈何吧。
? 慢慢地我明白,假如我們的親人意外離開,冥冥之中就已注定我們今生的緣分淺到此為止。這是否也在暗示我們要打破固有的生活狀態,換一種生活方式?
(二)反思
? 記得很久以前在《意林》上看到一個醫生的故事,引發了我的反思。內容大致如下:一天,一個年輕女子帶她媽媽到急診室看病,媽媽手腳一邊不能動,醫生擔心是腦出血引起的,非常緊張,守在她身邊,不斷幫她量血壓,又陪她一起去照片子。雖然醫生電話一直催個不停,但他判斷這個病患是最緊急要緊的。事后,年輕女子表示了感激。隔天,當醫生在搶救另一位病人性命時,收到緊急通知:昨天的年輕女子在大吵大鬧,叫說醫生到底死到哪里去了!醫生三步并作兩步趕了過去,年輕女子流露出一臉不滿的表情,毫不考慮地說:“沒有事情!我只是覺得住院一定要有醫生來巡房。不管你在救誰,反正我們住院了,我就有權利要求醫生隨時在我們面前出現。” 最終醫生感慨:人都是善忘的,只要角色稍微一轉,隨時都會忘了自己先前的經歷。她只記得她的生命很重要,無時無刻把自己放在社會的重心,卻忘記了要將心比心,然而環境&角色難免會一再轉移!
? 中國的醫患矛盾其實是個社會問題,可喜的是近年來我們也一直在嘗試改善: 比如思考醫療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加強培訓醫生的安全意識: 是否治療&怎么治療最終須由醫學、醫生經驗和家屬以及病人的依從度共同決定的。
?從現在開始,我要管住嘴,邁開腿。定期做體檢,防患于未然。假如我生病了,自己先找找可能的病因:是不是吃錯東西?是不是讓自己太累了?是不是沒鍛煉身體? 牢記將心比心: 醫生的職能是,偶爾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在撫慰。
? 唯愿大家身體健康,將心比心。
? 唯愿醫者仁心,醫德無量,醫術高明。
? 唯愿醫改制度能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