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攫取
Ta愿意付出的最后一分錢 —— 價格歧視
出版社收益最大化
假設你是某出版社的老板,現在要出版一本書。你打算只出電子版,那么印刷成本相當于沒有。我們再假設市場上有兩類讀者,一類是作者的10萬名鐵粉
,他們愿意支付
50元買這本書
;還有一類是
50萬名普通粉
,他們最多愿意為這本書支付
20元。
此時如果你
定價為
50元,只有鐵粉會買單,
銷售額為
50元乘以10萬,等于500萬元;而如果
定價為
20元,
所有的
60萬粉絲,也就是鐵粉加普通粉都會買單,
銷售額為
20元乘以60萬等于1200萬元,比之前的500萬多很多。因此,你決定將書
定價
20?元,使收益達到最大。
問題是,這樣真的是收益最大嗎?有
10萬鐵粉,他們明明愿意花50元,卻只出了20元,這不可惜嗎?如果有一種辦法,可以針對這10萬鐵粉收50元,而對其他的50萬普通粉收20元,邊際成本沒有增加,是不是會多賺很多?
價格歧視無處不在
不同的用戶對于同一件商品的需求程度不同,支付意愿也就有所不同。如果只設定一個價格,定得高會流失掉不少用戶,定得低又會損失掉一些本可以收入囊中的利潤。
因此,聰明的商家發明了
“價格歧視”,針對不同的消費者或者不同的消費場景,給出不同的定價,從而攫取消費者愿意付出的最后一分錢。
乍一聽
“歧視”這兩個字感覺是貶義詞
。其實在經濟學范疇里,
“歧視”是一個中性詞,沒有強烈的道德色彩。這里的歧視指的是差異,所以價格歧視可以簡單理解為價格差異。
價格歧視無處不在:
比如
“麥當勞冰激凌,第二杯
半價
”;比如服裝反季銷售,原本冬天1000元的羽絨服,到了
夏天
300元你就能買到;再比如上周你去過的烤鴨店送了一張烤鴨券,本周可以六折再點一只。
一句話記住價格歧視
沒有看低你,只想掏空你。
運用價格歧視的策略,我們可以:第一,劃分時間;第二,區隔地點;第三,篩選人群。
有人說,能受到別人的價格歧視,有時候也是你投資自己的一種獎勵。這個邏輯,容易理解嗎?
[](javascript:vo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