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腦的思維工具,語言對發展人的思維有其特別活躍廣泛的特點。無論是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絕大部分都是通過語言進行的。愛因斯坦在研究了語言和思維的關系以后,曾說: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
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聽、說、讀、寫,任何語言的實踐都同時在進行著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兒童從小接受嚴格的、豐富而生動的語言訓練,能夠使思維敏捷而活躍、嚴密而準確。
近年來的教育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語言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家庭發展起來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閱讀理解水平和運用詞匯能力影響非常大。孩子們在家庭中所形成的語言能力方面的差異,在進入小學后是難以彌補的。有人對中小學的差生做了分析,發現他們在智力的諸因素中,尤以語言性智力最低;智商相近的差生與普通學生相比,差生的非語言性因子較好,普通學生則是語言性因子較好。更為嚴重的情況是,到了高中,成績優秀的往往是語言能力較強的孩子,而成績較差的則常常是語言能力平平的孩子。這些教育研究成果告訴我們,要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就必須及早培養和訓練孩子的語言。
一、用規范的語言和孩子說話
大多數孩子一歲以后就開始說話了。父母給孩子規范的語言示范,能促進其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如果孩子經常處于一種不規范的語言環境中,就會造成言語和認知的相對滯后和混亂。英國的教育社會學家伯恩斯坦在研究不同階層家庭的語言環境中指出:中產階級家庭親子之間的對話以精密型編碼者居多,下層階級家庭對話以限制型編碼者居多。所謂精密型編碼是指敘述詳盡,包括復雜的句式結構,富有邏輯性;限制性編碼則是敘述簡短,句法結構簡單,非邏輯性。精密型編碼所用的詞匯,也比限制型編碼豐富。伯溫斯坦認為,這種口語的差異是造成兒童智力差異的原因。
細心的家長一定會發現,孩子會說話以后,幾乎每天都學著說新詞,并以此為樂。實際上,這一時期是兒童認知和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父母應該十分熱心認真地和孩子交談,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促使孩子做出積極的反應。等他稍微大一些,就應該逐步地盡量多地用富有邏輯性的、有多種句法結構的語言和孩子對話,同時也要求孩子敘述清楚。
孩子對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感興趣,他總愛問個為什么?父母應該抓住這個良好時機,利用孩子的學習愿望引導他們觀察和熱愛自然界,使孩子感到大自然是一個任務。孩子獲得了豐富生動的表象,就會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如“這是一棵松樹”,“這是一座假山”,“這是一盆美麗的花”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和孩子的游戲中可以培養兒童語言能力,如小孩喜歡搭積木的游戲,父母問孩子:“積木是用什么做成的呀?”“它是什么形狀的呀?”“它是什么顏色的呀”“積木上面畫的是什么呀?”“我們可以用積木搭個什么呀?”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邊觀察,邊說話,興趣盎然。這樣下去,日積月累,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日漸提高。
有的家長在時候中,故意學孩子的說話,把“吃飯”說成“飯飯”,把“睡覺”說成是“舅舅”,家長自以為有些童趣,實際上不自覺地向孩子展示了不規范的語言。天長日久,孩子不僅不能提高語言能力,而且會阻礙孩子思維的發展。
二、選擇優秀的語言文學作品
幼兒的語言文學包括故事、詩歌和其他的兒童語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層次清楚的結構、深入淺出的語言以及多樣化的手法和體裁,深受兒童的喜歡。父母精心地創設語言環境,讓孩子生活在音樂、童話、故事的世界里,置身在充滿形象思維和積極性的精神生活中,就能學好語言,而不會把學習語言當作一件耗費心力的枯燥的事情。所以家長要通過講述故事、童話、寓言、朗誦詩歌、欣賞散文、猜謎語等等,用祖國的語言來鼓動孩子心弦,用優美的語言藝術形象觸動孩子的心靈,點燃孩子智慧的火花。
故事是孩子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短小精悍,形象生動,情節連貫,故事性強,語言樸素,通俗易懂。從內容上來看,故事可以分為動物故事、生活故事、歷史故事。
兒童最喜歡聽動物故事。動物故事一般取材于動物,以動物為主人公,或解釋動物的起源形態和習性,或借助動物形象來象征人類生活和社會關系。父母可精選一些故事講給孩子聽。比如魯風的《老鼠嫁女兒》,這個故事篇幅簡短,結構單純,妙趣橫生,在太陽怕烏云、烏云怕大風、大風怕圍墻、圍墻怕老鼠、老鼠怕貓咪這樣一個鏈中,老鼠的女兒最后被貓咪吃掉。這不但增加了兒童的綜合能力,還在意想不到的結尾中得到了快感。
再比如王竹的《兔子找太陽》,這個故事通過小兔和小松鼠、小兔和媽媽的對話,一步步地揭示了太陽的特征,生動形象,引人入勝,通俗易懂,激發了孩子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
再如羅軼群的《誰是第一名?》,這個動物故事講了一個科學道理。父母講過故事后可以幫助孩子歸納“聲音傳播”的規律,并和他們共同做有趣的實驗。
再比如季遠杰的《小黑熊當裁縫》,這個故事讓兒童認識月亮圓缺變化的自然現象,把抽象的知識融入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孩子理解。父母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去觀察月亮,每日用圖畫記下月亮變化的形狀。
動物故事中還有鼓勵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為了事業發奮努力勇于獻身的。如吳廣孝的《珍珠》,寫的美麗神奇。胡木仁的動物故事《小熊讓路》,則告訴孩子要講文明、講禮貌,對孩子進行了品德教育。
兒童詩歌是幼兒最早接觸的一種文學語言。孩子在搖籃里就已經聆聽到這類作品了。詩歌是運用最凝練、最富于節奏感和音樂美的形象語言,概括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從而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體裁。兒童詩歌,包括兒歌、謎語、兒童詩等。
比如,林武憲的《陽光》:陽光,在窗上爬著,陽光,在花上笑著,陽光,在心上留著,陽光,在媽媽的眼里亮著。
如謝武彰的《梳子》:媽媽用梳子,梳著我的頭發;我也用梳子,梳著媽媽的頭發;風是樹的梳子,梳著樹的頭發;船是海的梳子,梳著海的頭發。
如黃慶林的《金色的家鄉》:金色的陽光,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曬場,金色的山崗,金色的公路,金色的樓房,金色的歌聲,向四處飛揚。多么可愛呀,我那金色的家鄉。
再比如黃慶云的《搖籃》: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寶寶睡著了。大海是搖籃,搖著魚寶寶,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花園是搖籃,搖著花寶寶,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寶寶睡著了。
這些詩歌形象具體,想象豐富,結構單純,篇幅短小,語言優美,音韻和諧,適合兒童口味,它使幼兒愛聽,喜歡吟唱,朗朗上口。
有的謎語就是一首優美的詩,如佚名的《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畫是謎底,它運用孩子已具有的空間、時間和理性知識,把畫面上描繪的與大自然實有的山水花鳥的差異揭示了出來,讓孩子猜出謎底。全詩頗有風味,耐人尋味。父母選擇這類謎語,既發展了孩子的智慧,又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能力。
我國古代的五言、七言詩是世界文學叢林中的高峰,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這些藝術珍品今天依然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家長讓孩子從小熟讀一些古詩,是家庭語言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有的名句要會背誦,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些佳句,孩子記住以后一輩子都會有用。有的古詩“詩中有畫”,家長可以讓孩子用筆畫下來,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孩子可根據其中的景物畫出生動的鮮花,花叢中的蝴蝶,枝頭上的黃鶯等美麗的圖畫。
不少偉大的文學家如果郭沫若、魯迅、茅盾等等,他們從小都受過古代文學的熏陶。家長應該讓孩子練一點童子功。有一個聰明的孩子,一天他家中來了一位客人,他古詩立刻脫口而出: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讓客人驚喜異常,哈哈大笑,連聲稱贊他:“出口不凡。”
教育研究表明:家長教孩子學習語言,如果一味單調的敘述,機械的復述,不利于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某一篇作品出發,開展一些與這個作品有關的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動手動腦,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理解作品,遷移經驗,擴展想象,并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
如父母圍繞《老鼠嫁女兒》這個作品,父母可先進行講述活動,帶孩子到大自然觀察貓、鼠,墻、風、烏云等等,畫出老鼠嫁女兒的圖畫,然后表演“老鼠嫁女兒”,再與孩子做“我會變”的語言游戲,這幾個活動互相有聯系,并有發展遞進層次,但都是從作品本身引申擴展開來的。
再如家長在教詩歌《金色的家鄉》的時候,父母可圍繞作品設計這么幾個活動,聽父母朗讀詩歌,然后帶領孩子去野外觀察,采集花草,用采集材料和家里的東西自制玩具,塑造可愛的家鄉。再讓孩子把詩歌改編成《綠色的家鄉》。這樣的活動設計已經超過了單純的語言教育的內容,已經與音樂、美術常識,體育等相結合,向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參與的成分。幼兒在家長的引導下進行操作、表演、朗誦、改編,把個人的直接經驗與文學作品提供的間接經驗如何起來,增強了孩子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