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研究中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量分析只能回答那些諸如沿某個變量減少多少的問題。
定性分析能夠以豐富且多元化的形式詳細回答“什么是”“怎么樣”“為什么”等問題,真實反映人類現實情況的復雜性。
1.1定性研究的價值
定性研究幫助我們理解以下問題:
1、產品現有和潛在用戶的行為、態度、能力
2、將要設計產品的技術、業務、環境情境---產品領域
3、目標領域的詞匯和其他社會問題
4、已有產品的使用方式
通過以下方式幫助解決設計項目進展問題
1、為設計團隊提供可信性和權威性方面的依據,因為有研究結果作為設計決定支撐。
2、統一團隊對目標領域和用戶關心問題的理解
3、使管理者能夠在產品設計問題上做出更綜合的決定,而不是基于猜測和個人偏好。
有可能為以下重要問題提供有用答案
1、產品如何融入用戶生活的大背景中
2、用戶使用產品時的基本目標,哪些基本任務能幫助人們達成這些目標
3、哪些體驗容易吸引用戶?如何將這些體驗融入到現在進行的產品設計中?
4、用戶采用當前的方法進行設計時會遇到一些什么樣的問題
除了以上,花時間理解具體用戶還能提供傳統市場研究所無法發現的商業見解。
1.2定量研究的利弊
定量分析能指導設計研究,用戶研究有益于市場研究。
二、目標導向設計研究
2.1啟動會
設計師聚集利益關系人提出初始關鍵問題:
產品是什么?
用戶是誰?
用戶最需要什么?
從業務上來說,哪些客戶和用戶是最重要的?
設計團隊和商業上面臨哪些挑戰?
誰是最大的競爭對手,為什么?
為了熟悉產品、業務、技術領域知識,需要了解哪些內外部文獻資料?
2.2文獻綜述
在訪談利益相關者之前或者同時,設計團隊就應該查閱產品或者產品所在領域相關的文獻。其中應該包括以下類型的資料:
1、內部資料
2、行業報告
3、網絡搜索
2.3產品/原型和競爭者審核
在訪談利益相關者和主題專家之前或者同時,產品設計團隊檢查產品的現有版本或者原型,以及主要的競爭對手。
2.4利益相關者訪談
從利益相關者手機的信息:
1、產品初期設想
2、預期和日程計劃
3、技術限制和機遇
4、商業驅動
5、利益相關者對用戶的看法
盡管從利益相關者那里收集的信息很重要,也不能照單全收。
2.5主題專家SEM訪談
借助主題專家時應該考慮一下幾點:
1、主題專家通常是專業用戶
2、主題專家知識淵博,但不是設計師
3、主題專家在復雜或者專業領域必不可少
4、確保設計過程中能得到主題專家的幫助
2.6客戶訪談
訪談客戶要了解的內容:
1、購買產品的目的
2、當前解決方案中遇到的難題
3、購買正在設計的這類產品時的決策過程
4、在安裝、維護、管理產品時的角色
5、產品所在領域相關問題和詞匯
2.7用戶訪談
用戶訪談要了解的信息:
1、產品如何適應用戶生活和工作流程:用戶何時、何種原因、如何使用產品
2、用戶角度的領域知識:用戶完成工作需要知道的知識
3、當前任務和活動:包括現有產品需要完成和不能完成的
4、使用產品的動機和期望
5、心理模型:用戶對工作活動的看法,以及對產品的期望
6、現有產品的問題和不盡完美的地方
2.8用戶觀察
大多數用戶不能準確評估自己的行為。
收集定性用戶數據最有效的技巧是將訪談和觀察結合,允許設計師實時提出問題澄清,直接詢問觀察到的情形。
三、訪談并觀察用戶
3.1情景調查
早期提出的人種學調查的基本原理:
1、情境
2、伙伴關系--采用合作的方式探索用戶
3、解讀--避免不經過用戶正式的主觀臆測
4、焦點--捕捉與設計相關的數據
3.2改進情景調查
本書在原來人種學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措施:
1、縮短訪談時間:每個嘉定的人物模型或者類型大約需要6個精心挑選的用戶,每個用戶一小時
2、使用小規模設計團隊
3、首先找出用戶目標
4、超越商業情境
3.3為人種學訪談做準備(需要確定、收集的資料)
3.3.1確定候選人
3.3.2人物模型假設
人物角色假設是為產品定義不同用戶類型的第一步。這一假設是確定一系列初期訪談規劃的基礎。隨著訪談的展開,如果數據顯示存在一開始沒有挖掘的用戶類型,可能需要重新安排訪談。
人物角色假設試圖在較高的層次上解決以下問題:
1、哪些不同類別的人可能會使用這些產品?
2、他們的需求和行為可能會發生怎樣變化?
3、需要研究哪些行為范疇和環境類型?
3.3.3商業和消費領域的角色
在商業和技術情境中,角色通常大致等于工作描述。
消費者沒有具體工作描述,用戶類型往往出自用戶態度、能力、生活方式選擇或者生活階段等因素。
3.3.4行為和人口統計學變量
例如以購物相關的行為變量為:購物頻率、愛好程度、動機。
消費品用戶類型通常大致可以通過組合用戶類型所對應的行為變量來區分,但行為變量對于確定業務和技術用戶類型也很重要。同一業務角色定義中的人可能存在不同的需求和動機,這些都可以在收集用戶數據后,通過行為變量捕捉到。
建立人物模型假設的另一個有效途徑是使用人口統計學變量。利用市場研究來確定產品目標人群的年齡、位置、性別、收入。被訪者者應該分布在這些人口統計學變量的范圍之內,具有足夠的多樣性。
3.3.5技術專業知識和行業專業知識
一個重要的行為類型區別是技術專長(數字技術知識)和領域專長(與產品相關的特殊主題領域知識)。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程度的技術專長。
3.3.6環境因素
公司規模、地理位置、產業/部門、IT程度、等等
3.3.7做好計劃
在創建人物角色假設后,連同潛在角色、行為、人口統計學、環境變量,就可以制定一個訪談計劃,與負責協調和安排訪談的人進行溝通。
對于企業或者專業產品,每個假設的行為模式都要經歷大約6次訪談才能得到證實或證偽。也就是說,每一個在人物角色假設中找出來的角色、行為變量、人口統計變量、環境變量都應該在4-6次訪談中進行探究。
這些訪談可能重疊。
通常消費品的行為變量更多,因此要確切描述出區別需要更多次訪談。人物模型假設中每個用戶類型需要8-12次訪談。
3.4進行人種學訪談
3.4.1訪談團隊和時間
作者喜歡每次訪談團隊有兩個設計師組成,一個引導訪談并適當記筆記,另一個詳細記筆記。與用戶訪談一個小時,除非是高度復雜的領域。
3.4.2人種學訪談階段
一個項目完成人種學調查可分為3個先后的階段。
1、早期訪談具有探索性質,重點在于從用戶角度收集領域知識,廣泛而開放地討論一般問題,較少深究細節。
2、中期訪談中用戶模式初步顯現,設計師開始提出開放式和明確的問題,形成初步輪廓。此時設計師已掌握領域的基本規則、結構、領域詞匯表,問題更關注領域細節。
3、后期訪談用來確定先前觀察到的模式,進一步闡明用戶角色和行為,并且對任務和信息需要的假設進行細微調整。封閉性問題大量增加,對數據進行收尾。
在結束階段,可對從被訪者中擇優進行重新訪問,處理前期訪談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3.4.3基本方法:
1、在交互發生的地方進行訪談
2、避免按照固定的問題提問
3、假裝門外漢,而非專家
4、采取開放式和封閉式的問題相結合引導提問
5、首先關注目標,任務其次
6、避免把用戶當設計師
7、避免討論技術問題
8、鼓勵講故事
9、請求演示和講解
10、避免誘導性問題
3.4.4訪談之后
每次訪談結束,對筆記進行比較,討論觀察到的傾向和細節,回顧舊筆記。
所有訪談結束后,再重新回顧筆記,標記數據中的傾向和模式,指導下一步“創建人物模型”。
也可以將研究重點公示給大家。
四、定性研究的其他類型
4.1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對產品形式、視覺外觀、工業設計的初始反應測定非常有用,也能夠用于收集用戶長時間使用某產品的反應和情況。但是不適合用作交互設計工具。
4.2可用性測試
可用性測試的重點一般用于測量用戶在多大程度上能成功完成一些具體的、標準化的任務,以及他們在此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可用性測試需要在比較完善的設計成品上進行,測試的關鍵在于驗證某個產品設計。
如果預算只允許進行一次可用性測試,在形成候選方案之后專門測試新設計的某個方面要有用得多。
4.3卡片分類
用來理解用戶是如何組織信息與概念的。
4.4任務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或者開放式訪談詳來深入理解人們目前如何執行具體的任務。
五、用戶研究是好設計的關鍵
將合適的技術用于開發周期的合適階段,同時也能避免時間和資源上的浪費。
在開發過程的早期使用人種學調查能幫助理解用戶的需求和動機。要判斷設計選擇是否有效,可用性測試是一個有效工具。定性研究能給設計過程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