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的閱讀經驗

今天早上,閑來無事,瀏覽了在微信上最近新關注的幾個公眾號的信息,在 @明清史研究資訊 推送的一篇 《如何評論一部史學論著》,看完很有感觸。以下引用部分:

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教授威卜(RobertK.Webb)曾經為他的學生們寫下一個認識史學著作的標準,此一標準雖然見仁見智,但寫書評的人如果能夠有一標準,不信筆亂書,總可以客觀地給予一本書以真評價。威卜教授的標準綱要是這樣的:
一、這本書是寫什么的?
1.該書的特殊論題是什么?書的標題能否概況它?
2.除了特殊的論題外,作者是否也想說明與論題有關的其他一般性問題?
3.該書有無新的發現?這可以用一句話來說出嗎?作者是否曾如此說過了?你在何處看到了作者的發現?
二、這本書所用的資料為何?
1.作者是否運用了第一手資料?運用的程度如何?是否真的是第一手資料?抑或只是當時的資料或較早的資料?
2.作者是否引用了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來支持他的論點?假使如此,是否減損了其著作的價值?
3.這本書與其他同類著作的關系如何?這本書是否是接續前此研究的成果而繼續發揮?作者在寫書前是否告訴了讀者前此對此一論題的研究概況?該書是否反駁了以期對此一論題的有關發現?
4.作者的發現得力于生活或歷史的普通概念者有多少?作者是否說明了他的立場?還是作者僅認為讀者會知道他的立場?作者是否知道其未經證實的假設對其結論發生了多少影響力?
三、資料與結論間的關系如何?
1.結論是否是依據資料邏輯地推演二來?同一資料能否引出相反的結論?
2.其資料不確而有損結論的地方有多少?
3.資料是否經過選擇?選擇的標準如何?是否是因為易找?易懂?還是易于證明其先入為主的觀念?
四、這本書所給人的美感如何?
1.作者的寫作技巧如何?文體是否有力而清楚?書的各部分組織合乎邏輯嗎?書是否令人愛讀?
2.作者是否運用了文學的筆而使該書更具有吸引力?譬如說,在他下重要的結論之前,是否架構了一種戲劇性的懸疑?

與我平時的做法不同,我的讀書筆記更注重的是對于其中知識的記錄,而很少總結書中的思想。這可能是源于我更希望看書可以立刻有用的心理,而不是享受其中可以思維的樂趣。而這個標準恰恰是更加注重閱讀中的思維過程,想明白作者在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總的來說,核心思想就是“提問題”,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思考
多問個為什么,這或許才是閱讀中最重要的事情。因為,獨立思考,才是我們追求閱讀的根本目的。多讀書未必會變成明白人,明白人也未必都要讀書。但是,閱讀作為一種很好的思維鍛煉方式而存在著,這不僅是因為其中可以傳遞知識,而且可以讓我們更多了解到與我們不同的思維方式。正確的讀書方式可以促進你的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會使你成為一個聰明人、明白人。
況且,對于一部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書籍),使我們著迷的通常是作品的延伸,或者說是作品以外的東西。我們從作品中的了解通常并不限于字面或者畫面上,就如我們現實中了解一個人的個性,通常通過方方面面的細節,如常穿的服裝顏色、口頭禪、興趣愛好等等。當我們問“為什么這個人喜歡穿暖色調的衣服?是什么樣的心理”時,會發現這個問題與“為什么小說(電影)中的這個人物要說這樣一句話?是什么樣的心理”之類的問題已經很類似了。作品中人物、時間、世界顯得活生生的,通常就是因為這樣的邏輯。我們提出這些問題,然后思考。這樣的行為促進了我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使我們喜歡上了小說、電影等等作品中的人物、情節,以至于喜歡這部作品。而這樣的理解,正是由我們在作品中產生疑惑,又解決疑惑得來的。
“作品的延伸”,還有另一層意思,即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我們更可以基于已有的了解,來揣測作品中的世界,來揣度作者的心意,展開無盡的遐想。就如我們讀《冰與火之歌》時會不由自主的想到歐洲中世紀時期的歷史一樣。我們之所以對有的作品中的情節感同身受,或者對劇情十分有感觸,通常是因為它連接到了我們已有的經歷、經驗、知識和思維。而我們又同時可以超出這些作品的原意,借用這些作品,來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的詩句,被后人賦予了新的寓意。
這篇綱要主要是用于史學專著的閱讀,但是其中的具體操作,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而定。而閱讀不同種類的書,也可以此作為參考,使自己的閱讀更有方法,更有效。

這就讓我想起了半年前看的很有名的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當時處于一種渴望自己能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通過閱讀掌握更多的知識的壓抑心理當中,將這本書通讀了一遍。讀完之后并沒有什么效果,原因之一是當時抱著很大的希望,希望讀完之后能夠在短時間提高閱讀的效率,但是卻在此后沒有再次翻過。
這本書的作用其實類似于學校課本,用書中的話講,是實用類型的書。這本書讀起來其實很艱難,內容很瑣碎,但是其中的閱讀規則很值得借鑒。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于閱讀不同的書籍,采取不同的方式,又有不同的注意事項(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詳細,導致看起來很瑣碎)。如書中建議閱讀詩歌時要大聲讀出,而閱讀故事時要一口氣讀完;閱讀實用性書籍必要回答4個問題:本書在談什么(目的)?找出本書作者的共識、主旨和論述(方法),內容真實嗎?本書與我何干?而閱讀歷史書籍要求,對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盡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閱讀歷史時,不只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么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么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對于閱讀不同種類書籍的閱讀方法應該不同,這其實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但一般也是我們閱讀中最經常忽略的。我們一定會認為不能拿讀詩歌的方式讀歷史。但是在通常情況下,我們讀書是不論種類的從前向后翻,等到一本書翻到最后一頁,就算這本書讀完了。或許習慣好的讀者會先看看目錄,或者簡單看看在第一頁的書籍出版信息,看下這本書的字數,然后按照自己的閱讀速度計算大約要多長時間看完。

我們的社會把讀書當成一種政治正確,稍有教養的人都不會去贊同“讀書無用論”。然而,我們缺乏對于閱讀本身更加精細的了解。喜愛讀書、常讀書的人自然慢慢會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但是對于剛想入門的新人來說,讀書的“崇高性”與“政治正確性”就是第一道門檻,產生畏懼心理,但這兩種屬性無疑都是不夠客觀的。而即便跨過第一道門檻,邁出第一步之后,卻又面對著茫茫書海,覺得無從著手,如此信心與興趣便減了一半。讀過幾本書之后,書中的內容“根本記不下來”時,通常的反應便是“這書白讀了”。這樣就會生出疑問:讀書真的有用嗎?而這個疑問,會與閱讀的過程相始終。
但是當我們明白,讀書的根本目的是獨立思考,我們就不再會恐懼書籍的汪洋大海。因為,即使我們走的每一步再小,哪怕就如海灘上的腳印那樣會被海浪沖刷的無影無蹤,我們都知道,那是我們知識殿堂的一磚一瓦,在不久的將來,那將構成輝煌的、與眾不同的、我們自己獨有的精神世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