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我想要成為誰”、“我想要做什么”,另一種是“我曾經是誰”、“我有什么資源”。
? ? 我身邊有這樣一個案例。以前在醫院上班的一個同事小A,她做了將近5年的臨床護士,去年找我聊天,問我過的怎么樣。她說“很羨慕你當年跨行的勇氣,我也很想跨行,但是我感覺自己除了當護士,別的什么都不會做,時間越久,這種感覺越是強烈,現在成了家有了孩子,更是不敢貿然選擇”。
? ? 我身邊還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她們非常在意自己“曾經是誰”,并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這類人缺少的不是改變的勇氣,而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她們永遠也不敢踏出那一步。
? ? 說起我當年跨行的勇氣,全憑一個信念,就是“我想要賺更多的錢”,我不想每個月拿著固定工資,過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就像我同事小A說的困難,其實我也遇到了,除了本專業外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但是我與小A不同點在于,我有自己堅定的信念,我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所以,我會因為我自己的信念而去克服一切困難,只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狀態。
? ? “我曾經是誰”很重要,因為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自我審視的狀態,我們需要關注過往的自己是你想成為的那個“你”嗎?而在自省過后,更重要的還是要考慮“我想要成為誰”,因為我們始終要面向未來,不能只活在過去,你所有的目標設定都基于此,如果想不明白這個問題,你只會隨波逐流,且不知道自己為了什么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