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本文編譯自:Slice Intelligence
2014年11月6日,亞馬遜在官網低調地上線了一款搭載智能助手 Alexa 的智能音箱—— Amazon Echo,沒有高調宣傳,甚至沒有發布會。然而2015年,這款產品一舉占據了整個音箱市場銷量的 25%,比2014年增加了 1200% 。據國外研究機構統計, Amazon Echo 在 2016 年賣出了超過 650 萬臺,相當于在13億人中,每 200 人中就有一個人參與了購買。Amazon Echo共有三個版本,分別是入門級的 Dot、標準版的 Echo、以及便攜版的 Tap,其中 Dot 的售價僅為49.99美元。Echo 的外形和一般的藍牙音箱沒什么區別,也沒有任何屏幕,唯一的交互方式就是語音。從名不見經傳到聲名鵲起,到底哪些人是購買Echo的主力消費群體呢?這些年來,購買Echo的消費者群體是否發生了變化呢?來看一下Slice Intelligence最新發布的報告。
男女通吃:女性或成為購買主力
在Echo和Echo Dot剛剛發布時,將近80%的消費者都是男性。在2015至2016兩年間,購買Echo系列產品的女性消費者不斷增長:而截至2016年12月,Echo的消費者中女性比例已經從最初的只有23%上升達到50%。
圖表中可以看出,在Echo和Echo Dot剛剛發布時,將近80%的消費者都是男性,男性更愿意“嘗鮮”。而后女性消費者的比例此后逐漸上升,在年末的節假日時達到頂峰。某種層面上,這意味著Echo在消費者眼中不再是只有極客和技術控才感興趣的“玩意兒”,而是獲得廣泛認同的大眾消費品。當電子消費品獲得了女性用戶的認可,并且呈現出女性消費者占據市場購買主導優勢后,產品將逐漸成為成熟品類,并迅速出現銷量攀升態勢。
老少咸宜:中老年人占主導
過去的兩年間,超過60%的Echo消費者由50后、60后(圖中橘色線)和70后(圖中黃色線)構成。其中,50后和60后一馬當先,在絕大多數時段都穩居消費率第一的寶座;70后緊隨其后,占所有消費者群體的30%左右;而“互聯網原住民”00后(圖中藍色線)的戰斗力則排在第三。
如此的消費者年齡構成,標志著Echo打入“主流”的又一個信號。一般來說,年輕人對新興的科技產品反應更快,而中老年人則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想想我們的父母是怎樣用上智能手機的吧。但Echo的中老年消費者數量卻一直保持著穩定的比例,這與其獨特的操控方式——語音交互密切相關。沒有屏幕、沒有按鈕、沒有一大套專門的圖標和手勢,只需要正常地說出自己的要求,就可以簡單地與Echo交流。這大大降低了學習成本,使中老年人能更快地掌握使用要領,沒了“不知道按哪兒”和“怕把它按壞了”的擔憂,他們對Echo的喜愛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愛剁手也愛它
Slice以年平均消費5000美元為界,劃分出重度網購消費者(下圖藍色線)和輕度網購消費者(下圖黃色線),統計了這兩個群體購買Echo的情況。在Echo最初發布時,40%的消費者為重度網購消費者。到2016年底的假日購物季,初次購買Echo的消費者中只有28%是重度網購消費者;即是說,此時為數眾多的非網購愛好者為了Echo點開了亞馬遜下單頁面。此數據說明具有傳統消費習慣的更主流消費群體正在逐漸成為購買主力。在市場分析者看來,這種消費者群體的轉變與更主流的消費習慣是一致的,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Echo的吸引力。
假日好伴侶
正如亞馬遜此前公布的,Echo設備在年末假日季大獲全勝,銷量創新高,一度供不應求。根據統計,2016年11月和12月銷售的Echo占全年銷量的45%,其中網購周末(cyber weekend)貢獻了全年最大銷量。另外,11月初的打折活動和12月中的新品發售也帶來了銷量的小高峰。
在整個假日購物季期間,入門級產品Echo Dot最受歡迎,銷量超過亞馬遜所有智能語音產品的一半。智能音箱Echo位列第二,銷量占38%;而便攜藍牙智能音箱Tap則顯得門庭冷落,銷量還不到總體的5%,不過,作為Echo的補充產品,Tap主打便攜的定位也的確為它吸引了一批粉絲。
亞馬遜Echo的消費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整個智能語音交互市場的現狀和前景:至少就智能音箱這一品類來看,消費者對語音交互的接受程度比較高,一些曾經對科技產品不太感冒的人群也已加入到智能音箱的消費潮流中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性價比仍然是目前消費者十分看重的一個因素。相比于179.99美元的Echo,消費者更青睞價格不到其三分之一的Echo Dot。盡管Echo Dot在播放音樂的功能上不如Echo,但絲毫不影響消費者對它的熱情,許多人會為Echo Dot專門連接一臺音箱用來播放音樂。
不過,欣喜的背后同時也存在挑戰。美國市場目前是亞馬遜一家獨大,當它交出這樣一份漂亮的答卷時,留給其他公司的余地還有多少呢?面對智能家居、出行、娛樂多面布局的亞馬遜,其他公司應該如何切入?與此同時,國內尚未出現成功的同類產品,這份報告又是否能帶給廠商一些啟示?在亞馬遜模式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適合國內市場的新路?在智能時代來臨之際,還有更多等待我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