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不停在用的鉛筆,開始很尖,但慢慢的就磨的圓滑了。不過,太過圓滑了,就差不多又該挨削了。——某位哲學家
01
偶然一次,看到一個微博號推薦了一步電影,講城里長大的小外孫到鄉下的外婆家住發生的故事,就打開了。看著看著,視線里總是出現自己那些年倔強固執的外殼和影子。
回家總是要走長長的路。作為單身母親的媽媽,為了方便找工作,需要暫時把兒子留在外婆家。坐完火車,又坐汽車,還要走一段彎彎的山路。隔了多年,母女已經完全生疏了,相對無言。沒說幾句話,媽媽就走了。
外婆駝著背,像一座駱駝的山峰,腰彎得低低的;臉上全是皺紋,一條一條,清晰可見;瘦骨嶙峋,手中拿著一把拐杖。不能說話,也不識字。第一次見到外孫,她是激動的,想輕輕摸他的頭,牽著他的手回家。可外孫嫌她臟、丑。不讓她碰,拍開了她的手。
青春時期,我們總是存在這樣說不清道不明的小小自尊心,覺得自己父母丑或類似的,丟臉。不讓碰,不讓摸,不準提。像一頭炸毛的獅子。不知從何而起,不漫長,卻又那么真實。后來又慢慢消失了,我們解釋為“成熟了,懂事了。”
02
一直生活在可樂、電子游戲和溜冰鞋世界里的外孫,剛開始無法適應連游戲機、電池都沒有得賣的農村生活,他開始表現自己的不滿。為了買電池,相宇偷走外婆的銀頭簪拿去賣;相宇還不顧在一旁縫襪子的外婆,在地板上玩起了溜冰;外婆夾菜給他,他重新夾回去,吃自己帶來的菜。真像小時候的樣子啊!那時候,爸媽拿著掃帚追著打我,是不是也像現在我這樣的心情:恨不得一巴掌扇過去。
外婆問他想吃什么,他想吃炸雞,通過各種手勢,終于成功向外婆表達了自己的意愿,而外婆只理解到雞肉,做出來的是“泡在水里的雞”———燉雞,很生氣,推翻了飯碗。頭發長了,外婆幫他剪,他不滿意,摔了鏡子和圍裙。面對這一切外婆唯一的表示就是不停用手勢表示對不起,因為連買電子游戲機電池的錢都給不起,因為不能滿足相宇想吃炸雞的要求而對不起……
而他卻從不說對不起,不會說對不起。不小心把隔壁家女孩堆的玩家家的灶臺打亂了,就呆呆的站在那里,不說對不起;戲弄村里的小男孩,說瘋牛來了,結果害小男孩摔了。就是這樣一個倔強固執的小男孩。
我們的倔強,總是由父母買單。記得一次,我和媽媽吵架,我媽媽說氣話,不準我吃飯,我就真的不吃飯了。任她怎么勸,我也不吃,她氣的急了,就對著我哭起來了。后來,還是乖乖吃了。
03
可是,他慢慢變了。
第一次,外婆帶他去趕集,由于小孩子的自尊心,他躲在墻角看著外婆叫賣,卻不敢靠近。外婆用為數不多的錢給他買了一雙新鞋,帶他去餐館吃面條,而自己只喝水全部留給他吃,他體會到了不好意思;看到小賣部里的雪糕,嘴饞的厲害,他沒讓外婆幫他買;外婆在好姐妹那里拿了一堆巧克力棒給他,他終于想著留一個給外婆了。外婆為了省錢,一個人慢慢從公交站走到家,在站臺他從下午等到天黑,終于等到了外婆。他把外婆當親人了,一個牽腸掛肚的人,終于。
外婆想去探望其他同村老伴,他陪著去;外婆讓他送東西,他也樂意去;路上碰到瘋牛,摔得很慘,被隔壁小男孩救了,終于說了一聲“對不起”;一個人即使再慘再痛也忍著,卻在看到外婆的那一瞬間,終于大哭起來;外婆摸著他的頭,安慰他,他也不排斥了。
從炸毛的小獅子,終于變成外婆的拐杖了。從前,無所顧忌向前沖;現在,走一段,回頭來看著外婆走。從前,無所顧忌地提要求;現在,慢慢理解外婆的辛苦和不易。怕外婆生病,沒有人知道,告訴外婆認字、發短信,“我想你”、“我生病了”;怕外婆補衣服穿不過針眼,替外婆穿好了一大串針線;回家后,總是時不時寄回自己的漫畫作品,逗著外婆笑。
04
大學以前,住校,騎著自行車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回家了。大學后,回家總是要走長長的路。坐完長途大巴,又坐短途公交,折騰幾遍。三到四個小時,甚至更長。回家真是漫長的路。急急忙忙的趕路,不喜歡自己的家,不愛回家。
明明懷著一顆善良的心拼命努力著,卻無時無刻不在被忽視著、嘲諷著;在內心深處無比需要被認同,卻從來收不到贊揚;渴望被重視,卻偏偏遭到了白眼。無車無房無多少存款,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去改變一些什么,卻偏偏有人告訴你“你智商那么低,又不是名校畢業,年齡也不小了,怎么可能呢?還是隨便找個人嫁了吧!”
我看著身邊一個個叛逆少年變成溫和的中年人,在街頭大聲唱歌的人現在安靜地坐在桌角,我那曾經是著名憤青的丈夫,在畢業后還被學校給了記過處分,被師長們視為搗蛋份子,現在也穩重、寬容,是受人尊敬的導演,被人稱為“老師”,懂得以有效的方式堅持自我。——廖一梅
為什么別人可以抱著漂亮娃娃到處玩?為什么別人可以吃好吃的雪糕?為什么別人家可以穿著漂亮衣服,我沒有?為什么別人家有智能手機,我沒有?為什么別人家爸媽送電腦給她當生日禮物,我沒有?而這些,曾經的聲嘶力竭,隨著成長,慢慢理解和懂得,我們已倦于叫喊,學會自己爭取和獲得。和爸媽在同一個城市了,溝通也更多了,當初的不懂也釋懷了。
從別人眼中的土妹到與眾人一般,從憤青到文靜菇涼,從渾身是刺到慢慢圓和,從害怕寂寞到和寂寞相處,有身體的煎熬,也有心靈的煎熬。 不再刻意強融進別人的圈子,不再急切渴望別人的認同,不再刻意和某人搞好關系,和同事不再努力找話題,聚散有時不再強求……接受自己的過去,從舒適區走出來,不容易。一路走來,有痛苦,也有收獲。
“根據我的書本知識,我堅信傲慢是一種流弊,人性在這一方面極為脆弱,因為我們很少有人不因為自己的某種品質或者其它什么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不管這種品質是存在于真實中,還是僅僅存在于想象中。虛榮和傲慢盡管常被用作同義詞,實際上卻是兩回事。一個人可能傲慢但不虛榮,傲慢是我們對自己的評價,虛榮則是我們希望別人如何評價我們自己。”
曾看過一篇文章,大致是說,這是因為你內心不夠強大,你還不足夠優秀。
沒人喜歡你,沒人搭理你,沒人約你,沒人站在你的角度考慮問題。沒人等你,沒人陪你,沒人想到你,沒人站在你的身后鼓勵你,這些都不值得抱怨,只是我們生命中一件又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總是躲不開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
有人陪你走了一段,總會又有一個新朋友陪你走接下來的路。自己的路,往前慢慢走,總是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