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開始記賬(19-20歲)
剛上大學我便開始記賬,理由很簡單,我害怕自己不會管理金錢,所以從記賬開始學習。當時家里給的生活費額度是三個月的,按每個月800元來算,三個月就是2400元,如果有特殊情況,可以向家里申請額外生活費。因為小時候的經歷,我害怕擁有那么多錢,而且我很擔心自己會亂花錢,生活費一下子就沒了,所以控制每天的花銷,從記賬開始限制自己的消費。
當時還沒有智能,記賬我是用一個小的日記本來記的,上面記錄了每天每一筆的花銷,然后晚上再做統計。當時舍友看到我記賬,剛開始覺得我是一個細心的人,會管理錢財。因為是紙質記賬,記賬與消費有一個時間差,消費完后并不能馬上記錄,有時甚至早上花的錢,晚上才會記錄,有時也會忘記消費數額造成沒有記錄,所以到最后我發現,記賬并不能有效限制開銷,反而我還得投入不少時間去記錄和統計,浪費時間,因而記了大概一年的賬,我便放棄了。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當時記賬不能有效限制開銷的原因在于,我并沒有設定開支計劃,所以也會產生沖動消費的情況,但自己
采用從小養成“節源”的消費方式,一旦消費額度超過“心理額度”---沒有具體數額,但能讓我產生一種對金錢的匱乏感---我就會變得十分節儉,在生活上讓我體驗到一種貧窮感。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從平時5塊錢的飯菜,縮減到3塊左右,平時兩葷一素變成一葷一素,甚至兩個素菜,因而像初中的攢錢經歷一樣,我會忍耐饑餓一段時間,待手頭寬裕后,才重新回到正常狀態。
總體來說,記賬對當時的自己影響不是很大,基本上沒有改變自己的消費理念和模式。不過每一次體驗和經歷都是有意義的,通過記賬讓我對金錢(小額)有了一定敏感度,同時意識到,從賬目上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習慣,通過改變這兩點是可以調整日常收支平衡,這對現在學習和實踐理財投資有不少幫助。
四、尋求經濟獨立(21-22歲)
當時在大學里,我十分喜歡俞敏洪老師,經常聽他的演講和人生經歷,因而他對我的影響還是蠻大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2歲以前父母給你經濟資助幫助你完成大學教育,這是父母的應盡之職。而到了22歲以后,大學畢業了,不管你是讀書上研究生,還是工作,如果再多花父母一分錢都是不應該的。如果你實在無法自己賺錢,那么就把你22歲花的每一筆賬,當作是向父母借的錢,然后等自己賺到錢了,慢慢還給父母。”當時覺得很在理,決定要實踐這個想法,于是便跟老媽打電話商量。
不過最終沒有得到支持,理由就是:都是一家人,哪有借不借的說法,就算你能把錢換回來,到最后我們還不是花在你身上,結果都是一樣的。父母不同意也有他們的想法,畢竟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生活太苦,背負太大壓力,而且金錢上的借還關系可能會淡化親子關系的親密程度,會讓他們覺得有所不適,所以他們不支持,我也理解。
不過我還是不甘心,決定先記下每一筆賬目,然后以后再慢慢還。沒錯,我又重新記賬了,在記錄日常生活開支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學費、學習班費用等較大的開支,恰好那時我正學習德語打算出國讀研,開支要比原來大很多,而最終上萬元的開支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來自金錢的壓力。我一想到自己現在沒有收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賺多少錢才能還“父母的借款”,最后我沒有頂住壓力,而是選擇了逃避,放棄記賬,放棄追求經濟獨立的想法,不愿意去面對金錢的壓力,繼續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五、醞釀期(23-26歲)
大學畢業出來工作,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我感受到,財富積累的速度遠比自己想象要慢得多。雖然對工資收入有規劃分配,每月拿出10%左右作為儲蓄,但是一年下來才攢了2000元,一想到未來要買房買車,實在讓我有些絕望。這也難怪身邊一些同齡人選擇即時消費,享受當下,做一個快樂的月光族。金錢上的富足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安全感和穩定感,相反金錢的匱乏也會讓我感到不安,所以在畢業頭兩年里,腦子里一直想著換更高薪的工作,或者找點生意來做賺點外快,但只是想想而已,最終也沒有行動。聽人說過理財可以增加財富,但自己認識到的理財方式,要么就是買股票,買基金,要么就是投資加盟做生意,自己連本錢都沒多少,想這些又有什么用啊,最后我也就放棄,用“先好好工作,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說”的謊言,掩蓋內心對未來的不安了。
六、開啟理財投資(26歲-至今)
開始學習理財投資,既是意料之中,但也給我帶來意外。在年初做學習計劃時,就決定7-9月對理財投資進行主題學習,雖然說沒錢理財投資,但是讀這方面的書籍,學習相關的知識,還是可以的。只是因一個好朋友的影響,讓我提前開啟了理財投資學習之路。他是我的初中同桌,也是我的好朋友,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忽悠我到一線城市去打拼賺錢,然后回老家買房子,他總是對我說,靠著這點工資,何時才有出頭日啊。他在大城市工作,見識更廣,思維也更開闊,而自己之前也一直在猶豫要不要辭職去一線城市打拼奮斗,就算賺不到錢,拼不出未來,至少能夠開拓眼界和視野,對自己也是有幫助。但想是這么想,卻無法做出行動,我一直在對大城市向往的渴望以及擔心無法在大城市里發展的恐懼中糾結矛盾。我沒有做出決定,更準確地說,不做決定的最好方式就是逃避做決定,面對好友的逼問,我也只是以其他理由推脫,不做正面回應。
好友看見我這般態度,最終還是放棄忽悠我去大城市的想法,但是他問我:“那么你想好以后要走的路了嗎?靠現在的工資,在單位體制里工作能讓你看得到未來嗎?你的經濟夠獨立嗎?如果你的經濟不獨立,那么未來你不會自由,因為你沒有經濟實力,所以在你父母面前沒有話語權。這最后造成的結果是:即使你不愿意接受他們的意見,但最終你還是不得不接受,因為你別無選擇,你沒有支撐做出選擇的物質基礎,即使你能看到機會,你也必須依賴父母。而依賴他們,必定能左右你的選擇。所以總的來說就是:你很窮!“
其實,身邊有一個說你窮,說你沒錢的朋友,雖然會感覺很不舒服,但至少他說的是事情,這讓我有機會去面對一直逃避的問題。逃避是人自我保護的機制,但這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問題不會消失,總會在生活中不斷重現,以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面對,無法逃避,因為這是生活對我的磨練,是一條必經之路,只是選擇早晚面對的問題罷了。
想了很久,還是無法面對好友那番話對自己的拷問,最終在6月底提前開啟行動學習,7月14日加入長投網,開始入門課的學習,從而踏上了理財投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