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大病是什么?——是饑餓!
《正法念出經》說:病之大者,無過饑饉,是故施食,得大果報。庇護眾生,乃施無畏也!
袁隆平 ,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老先生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正是由于這兩個宏偉的夢,才驅動著袁老先生一生孜孜不倦的工作,也才使得我們的國家“谷米豐饒,無有饑饉,人民安樂,國土莊嚴”——《佛本行集經》;在《涅槃經》里,有一位“歡喜增益如來”,這位如來的世界“廣博嚴凈,豐樂安隱,人民熾盛,無有饑渴,如安樂國諸菩薩等。”所以,像袁先生這樣的人,才真的是世間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人。
毅然決然“跳農門”
1949年新中國成立,袁隆平19歲,高中畢業,即將報考大學。他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報考哪一所大學呢?
少年時代的袁隆平(左)
袁隆平:“在武漢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次郊游,我們老師帶我們到附近一個企業家辦的園藝場,正好那是六月上旬的時候,桃子紅紅的,掛在樹上好漂亮啊!還有葡萄一串一串的。哎呀,我說學農好啊!從那個時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我就覺得學農好!”
于是袁隆平說服了父母,義無返顧地報考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農門”。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學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
袁隆平大學畢業前留影
無畏布施“追良種”
為提高水稻產量,袁隆平不畏辛勞,費盡心思研究這條路。1961年7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樣,袁隆平行走在稻田里。這時,他發現有一株鶴立雞群的稻,長得特別好,穗子很大,很整齊,籽粒很飽滿,于是他的靈感來了:或許可以嘗試通過人工方法利用雜種優勢,培養雜交水稻。
在湖南安江農校做教師的袁隆平
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稻子
接著他便勾腰駝背埋在稻田里,檢查了幾十萬株稻穗,終于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然而,因為他當時只是一名普通的中等農校的教師,所以他的研究一開始并不被看好,因為國際權威科學家普遍認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
試驗失敗,但袁隆平沒有放棄
他調整實驗,堅持研究雜交稻
遭到質疑,更經歷過失敗,但袁隆平沒有放棄。他不辭辛勞地在湖南、云南、海南、廣東等地輾轉研究。1970年,他的學生在海南南紅農場沼澤中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將它命名為“野敗”。雜交水稻研究從此打開了突破口。
大庇天下“俱歡顏”
經過十年公關,袁隆平于1973年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
圖為袁隆平(左)與湖南省農科院水稻所的科研人員在田間研究雜交水稻
歷經半個世紀水稻研究,袁隆平終于將夢的種子撒向了更遠的地方。1971年到1972年,全國十多個省(區、市)的科研人員齊聚海南,袁隆平慷慨地將“野敗”分送給大家,形成了一場以“野敗”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全國攻關大會戰。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標志著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袁隆平在超級稻試驗田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袁老先生用一生的時間,
詮釋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先生千古,國之功勛。
愿袁老爺爺一路走好。
一日三餐,米香彌漫
飽食者當常憶袁公
千秋萬代,身軀雖隕
后代人應拜稱神農
悼袁公
袁公乘鶴渡星橋
身后九州農事饒
菽浪千重波滟滟
疊分稻蘗穗搖搖
已令絕地生瑤草
便覺人間少細腰
莫是碧城愁歲饉
除書太白苦相邀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
祈愿袁老??蓮品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