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貨大行其道的今天,你身邊肯定不乏那些愛吃,能吃,會吃的人。
作為一個更看重精神體驗的人,曾經是不是特別看重吃什么的我,對吃也并無執念,飲食有節。只要是覺得吃飽了就放下筷子。(所以我那么瘦,不服來打我呀~~)當然,后來發現很多愛吃的人,都是極其熱愛生活的人。就連一些書名都好有食欲《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間滋味》。最喜歡的小說家汪曾祺,寫過很多和吃有關的文章。用極其樸實無華的文字描繪出生活模樣,這是我很艷羨的。往近了說,中午你有沒有為“吃什么”而發愁?
‘一個人選擇食物也透徹出生活的品味(刨除了經濟因素)。
我想,你身邊也一定有一個愛吃的樂活的胖子。一個以吃貨自居的人往往是人畜無害的,深的大家喜歡的。拋開了吃什么,怎么吃,今天我談談吃背后的一些東西。
今天下班之后,遇到堵車,本來四十分鐘的車程走了一個小時還沒有到家。忍無可忍的我下了車,下車之后找不到小黃車。又下載了個摩拜單車,在繁瑣的注冊之后,連開了三輛車,都打不開。心情糟糕透了。走了一公里又騎了個小黃才到了家。回到家附近在吃了一些“串串”之后,我依然覺得“餓”,一口氣吃了一個香蕉兩個芒果(對,就是售貨員說的甜過初戀的那種),又吃了很多巴旦木,直到吃不動為止。這樣大的“食量”,讓我突然警醒,我這是想“犒勞自己”,換句話說是想“補償”自己那么辛苦。
突然發現吃這件事背后的驚人的秘密。
最常見的就是那些做繁重體力勞動的,喜歡吃肉。如果你看他們一盆超大份的大盆骨、大盤雞、燴面……大快朵頤,不要驚訝,我聽見一個辛苦的快遞小哥說,“累了一天了,就是想吃點肉”;想到高中時期,每次放假回家,老媽都好吃好喝的招待,直到吃撐吃吐(沒錯我一吃多消化不良就會吐)。因為怕我在學校吃的不好,在家就拼命讓我吃好點,多吃點;工作后遇到一個同事特別能吃,一個人能吃兩盆大。我很驚訝于他清瘦的身材,居然能吃這么多。有一次他輕描淡寫的說他上大學的時候有餓昏過。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根正苗紅的青年我覺得都不可思議。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饑餓應該是很遙遠的事情。鑒于他家庭變故,我非常能理解。同時我漸漸明白了他食欲背后隱藏的是深刻的欲望——補償心理。那種求不得,突然滿足之后的對于欲望的釋放。這和吐奶的嬰兒很類似,餓的時候得不得反饋,一旦有機會就拼命吃,吃多了就吐(依戀類型屬于焦慮矛盾類型)。
也許你也看過電視新聞上的,那些暴飲暴食的例子,有的是對于自己身份不認同的一種攻擊欲望。不單單是自暴自棄。在此不做贅述。
當我發現,對生活多了些覺察,能讓我更好的理解自己的行為。增加自己對于自我的“身體情緒”的認知。你不妨也試試。
(BY林公子 寫于 2017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