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總覺得孩子教育是件頭等大難事,無論孩子做什么都要管,有的還身體力行,什么都要自己教,結果卻適得其反,孩子經常不買帳,收效甚微,父母自己也很頭疼,怎么帶個孩子就那么難?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其實不是困難,是父母自己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以下幾點做法可供父母做做參考:
一、父母要把自己的角色在定位好。父母就是父母,不是學校,也不是老師,不要把屬于學校和老師的職責都往自己身上攬。孩子在學校學習了一天,已經夠累了,有些已經厭倦了學習,如果回到家的感覺不是放松,而是要和學校面臨同樣的學習壓力,那孩子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別輕易給孩子的學習“加餐”。特別是一些父母本身就是老師或者有專長的,更是要注意量度而行。
二、要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和價值觀,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德育的主角本來應該是學校,可是現在學校的“德育”和官員的套話差不多——假大空,德育的目的非但沒有達到反而讓孩子產生更多的社會疑問。在這個利字當頭、物欲橫流的時代,學校也不能免于俗,因此,這個最為重要的教育主角學校大多擔當不起,父母就義不容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另一方面,孩子也是父母最好的觀察者和監督者。父母做什么事,別忘了有一雙童真的眼睛在注視著……
有位長輩曾經對我說,“要多做好事,不要做壞事,起碼少做壞事”,這一句影響了我一輩子,成了我一生的做事指南。有時候,簡簡單單一兩句話,就足夠讓人受益終生,這就是德育,其實并不難,但一定要真!
三、要讓孩子過得快樂些。中國孩子的快樂量往往與年齡和學習成反比,我們嚴重畸形的教育體制,讓本來應該是快快樂樂的孩子,一個個成了填壓式的考試機器。大人八點上班,小孩七點就要早讀,大家五六點下班,小孩(部分)還要晚自修,大家下班了時間自由安排,孩子放學了作業還要壓得你喘不過氣來,而且時不時還有考試的壓力,考不好,還要面對家長的責怪,老師同學的“另眼相待”。大人都在經常感嘆日子過得真累,對比一下,孩子過的都是些什么日子啊?!在這樣的教育機制下,孩子怎么能快樂得起來?
一個人的成長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跟他的童年快不快樂是很大的關系。有快樂童年的成年人一般來說人格相對健全,心理相對健康,性格相對包容和寬容,反之,則容易出現孤僻、抑郁、刻薄、極端的個性。因此,千萬不能因為成績和分數而忽視孩子的感受。既然學校做不到讓孩子快樂,那么父母就責無旁貸了。父母要對孩子“大氣”些、包容些、寬容些,別太在意孩子的成績,別太在意孩子的作業,多給孩子減減壓,多給孩子自己的空間,多讓孩子自己去玩吧,只要他們開心。一兩次考不好不是天大的事,一兩次作業沒有完成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你覺得老師布置的作業太過于荒唐(比如抄寫試卷三遍之類的),可以替他寫。不要在孩子身上寄予過高的期望,更不要把自己未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
四、嘗試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定時學習,定時完成作業,定期復習等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父母應該嘗試幫助孩子養成,注意不要安排孩子太長的學習時間,可以多安排孩子看看課外書,背背詩詞等等。總之,所養成的學習習慣應該是孩子適應的、喜歡的,而不是父母強逼的!
讓孩子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讓孩子過得快樂一些,父母能做到這兩點,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