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參加一個心理培訓。培訓中有個活動體驗:一位成人扮演一個孩子,6位成人扮演孩子的父母。“孩子”分別向“父母”陳述:我只是個孩子,我想要歸屬感。
一位“父母”漫不經心的說:知道了。
一位“父母”不耐煩的說:一個小屁孩,你知道什么是歸屬感?
一位“父母”生氣的說:煩死了,你沒看見我在做飯嗎?
一位“父母”兇兇的說:為什么家里最累的人是我,找你爸爸去。
一位“父母”說:等我忙完再說。
一位“父母”說:成績那么差,還要歸屬感。考好了再說。
“孩子”一遍遍的陳述,開始覺得好玩,接著就嚴肅,接著就委屈,接著就憤怒,最后口氣越來越弱,聲音越來越小。當活動進行到第二遍的時候,“孩子”留下了眼淚,最后泣不成聲。臺上的“父母”開始流淚。臺下的聽眾開始沉默。有人開始哭泣,有人嚎啕大哭。
老師隨機采訪了幾位家長。
一位家長說:我想起了我的孩子,我曾經那么粗暴的對待他。但他從來沒記恨過我。
一位家長說:我一直以為我很愛孩子,沒想到我曾經那么粗暴的對待他。
一位家長說:每天晚上孩子都跟我說“媽媽講一個故事吧”,我總是嫌他煩,呵斥他睡覺,然后我可以上網看手機。
一位家長說:孩子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想讓我抱,我不但沒有抱她,還罵她膩人。原來孩子很害怕。
一位家長說:我一忙,看到孩子來找我我就火了。
……
平時生活中,你是不是這樣的父母?我們看似精心的呵護著孩子,如果誰對他不好,我們甚至會視之為仇人。但我們往往被情緒左右,我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事情,很多時候看不到孩子:
夫妻吵架了,吵得痛快,孩子哭了,我們更煩,沖著孩子吼,甚至動手,逼著問孩子:離婚了你跟誰?
我們工作不順利,或者心情不好,我們不能在外面發火,我們不能跟配偶發火,我們不能跟父母發火,我們瞄向了孩子,孩子卻什么都沒做。
孩子考得不好,進了門頭都不敢抬。我們一看孩子縮頭縮腦的樣子,更來氣。我們沒有去安慰他,我們還聯合起來:不要理他,自己反思去!
帶著孩子去蹦極,我們自己害怕得要死,卻使勁鼓勵孩子:你行的,你一定行!孩子死拉著我們的手不放,我們狠狠地推開了孩子。那時候孩子該是多么的恐懼多么的無助。
孩子參加競賽,孩子知道自己要輸了,孩子不叫停。我們笑瞇瞇的說:別怕,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孩子只是不想面對失敗,而我們一定要把他推進失敗的黑夜里。
孩子天性好奇,不斷跟著我們問:為什么?我們被問得不耐煩了:哪來那么多為什么,自己想去。孩子不問了。你又嘆氣:這小孩對啥都不感興趣。
我們有時后悔了,我們良心發現,抱著孩子親,給孩子買玩具,以為我們已經彌補了,卻沒有問一問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我們抽出時間拿出積蓄帶孩子出去玩,我們想開闊孩子的視野,我們想讓孩子寫作文有素材,我們讓孩子拍照留念,我們讓孩子看看自然風景,但孩子并不配合,我們生氣,我們憤怒。有沒有想過:那些都是我們的想法,孩子在想什么?
我們用最大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孩子卻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沮喪:怎么養了這么個熊孩子。卻沒有反思:我們該怎么做?
活動體驗到最后,老師出來安撫,她抱了抱孩子,輕輕的說:“再跟‘父母’說一遍好嗎?”
“孩子”點點頭,又一次次有點遲疑又滿含期望的說:我只是個孩子,我想要歸屬感。
一位“父母”輕輕的說:寶貝,我知道,媽媽愛你。
一位“父母”拍了拍“孩子”肩膀說:嗯,你長大了,你是我們的好孩子。
一位“父母”笑瞇瞇的說:哦,寶貝,我們來一起燒飯好嗎?
一位“父母”親切的說:哦,我和爸爸都愛你,我們來一起照顧妹妹好嗎?
一位“父母”說:對不起,我最近有點忙,忽視了你,原諒爸爸好嗎?
一位“父母”說:哦,寶貝,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告訴媽媽?
那個“孩子”越來越高興,最后又哭了,大聲的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
假如一個成人在游戲中尚不能自已,我們的孩子是如何承受我們一日日的語言暴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鏡子,折射出來的是我們自己。
孩子想什么,你知道嗎?孩子需要什么,你知道嗎?你會怎么回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