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夜鶯應該就是王爾德唯美主義的理想化身吧。她終日歌頌愛情,其實她又哪里知道愛情的多變和復雜,她對愛情從來都是持以一個單純明凈的初心。所以她一遇到為愛哭泣的青年,她就以為這是真正的愛情。“愛比生命更可貴,一個鳥的心又怎能和人的心相比?”夜鶯要為了她理想的愛情獻身了,即使是為別人,可是為了真愛赴湯蹈火,又哪里容得下這點自私呢?她以歌聲作襯,鮮血為染,孕育出那一朵紅過白鴿的腳趾,紅過海底巖下扇動的珊瑚的玫瑰,也以死完成了摯愛和冢中不朽的烈情。她死在了她理想的愛情里,“哲理雖智,愛比它更慧;權利雖雄,愛比它更偉。"可是愛,也會使人更愚更恨更小氣。她可憐在她只淪喪在愛情完美偉大的那一面。
? ? ? 青年大概是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代表吧。人,不同于其他動物的一點就是人懂得思考,所以人是會變的。青年也曾那么理想地相信過愛情,為愛努力過,付出過,心痛并且享受快樂著。所以那時候的青年的確是個真情人。可他被女郎無情拒絕后,情意被碾碎,真心被踐踏,他就開始思考了,愛究竟有什么用?當他的愛被具體化,現實化后,愛情就不再那么有意義了。所以為什么我們都會說初戀很美好,因為人第一次邂逅愛情的時候,都跳動一顆單純萌動的心臟,愛得毫無目的。一開始的愛都是理想狀態,愛是心動,愛是荷爾蒙爆發。可一旦被愛傷害,我們都會和青年一樣,去思考愛情的用處,附著愛情以現實意義。這很正常,因為人性就是這樣,不會自找痛苦,所以被傷害后我們需要找到盔甲來保護自己。
? ? ? 至于女郎,不用多說,她是一個徹頭徹尾不相信愛情的人。她的世界里大概只有項上的金鏈,胸前的珠寶吧。她信手允下一朵玫瑰的約定,對她而言這頂多是場游戲,可青年卻以真心來換。
? ? ? 夜鶯的愛情是完全理想型,青年是一半理想一半現實型,女郎則是完全現實型。沒有哪一種類型是絕對正確的,這完全取決于你的價值觀。對夜鶯來講,即便犧牲在愛情中,再做一次選擇,她還是會飛蛾撲火吧;而青年也會在愛情的美妙和理論的實用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吧;而對女郎來說,我就不完全覺得給她一份患得患失的愛情,要比她能牢牢實實抓住這些實在的金錢名利來得更有安全感。所以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悲劇,原因就在于愛情觀之間的差異碰撞吧。人生在世,短暫地走一遭,紛繁世俗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怎樣做你才可以盡可能快樂吧,而什么是快樂就完全取決于你的價值取向了。
? ? ?(PS:《夜鶯與玫瑰》一定要讀林徽因譯本的,真的有民國時代的特征,傳統文學與新文學的碰撞和融合,翻譯很美,既不失古韻的典雅,也具有現代的流暢。對比一句:林徽因版:“哲理雖智,愛比它更慧;權利雖雄,愛比它更偉。"其他版:“哲理雖然聰明,但愛情比它更聰明;權利雖然偉大,但愛情比它更偉大。”